【轉載】一方小院,四水歸堂
中國人都在向往一方小院院子不用太大能裝得下光陰就好一段是日光,另一段是月光一年時序都在這裏流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四季如畫,令人流連期盼院子無須精巧能種上草木就好一半是詩情,另一半是畫意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四水歸堂,吹落未醒詩句小小的院子堂前有好風,窗下落秋雨親朋皆相伴,共享天倫樂歸家方心安,門庭傳禮序
生活的美好,家世的尊崇就镌刻在那四水歸堂的吟唱裏小院,是心中的桃花源
院子,離不開最核心的山水之境,不論是舊時的達官貴人,還是尋常的普通人家,都會在自己居住的地方,營造一方山水之境。煊赫之人,可以疊山理水,廣植花木,以達到摹寫名山大川的效果,明代文震亨在《人物志》中便說:“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以石代山,以泉代水,雖不出城廓,已得山水之樂也。對于普通人家來說,在自家的院子裏,種上幾棵樹,一汪水,點以花木,頑石,修竹,盆景若幹,便生出一番小山水的情致。
中國人對山水的向往,大概是命骨裏信仰的哲學,從孔子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開始,山水連綿,綿綿不絕,它成爲詩裏的吟詠,它是陶淵明的南山夕露,也是王維的明月清泉,更是朱熹的半畝方塘;它成爲畫裏的筆墨,是範寬的溪山行旅,也是王希孟的千裏橫亘,更是倪雲林的寒山枯水。
中國人移山縮水,把這些無盡的詩畫,融合在一方院子裏,朝有日光,夜有暮色,有山可望,有水可濯,一方天地,不似人間。建築的屋檐四面圍合,這是傳統中式建築風格的代表之一,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學思想。雨季時節,水從四面的檐壁彙聚,寓意著財源風水,寄托著家人的團圓的美好願望,更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哲學和禮序。
人們把建築、山水、草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出無限的延伸,人的思想觀念、審美情趣、精神需求便在這一草一木,四水歸堂之中,交融彙合,奏出了中式美學最美的篇章,重慶融創桃花源無疑是其中最濃墨重彩一筆,它完成了當代中式院居的另一種表達。
重慶融創桃花源。山水園林,精髓在江南。而江南古典園林代表,在蘇州。蘇州園林,一輩子看不完。她凝結了中國千年文化精髓,融人文、建築、宗教、藝術于一體。你可以看到山水自然、古韻遺迹,有詩詞歌賦、書法繪畫,乃至文人心境與生活情趣。她是古人與世界相處的方式之一,是人與自然對話的載體,也是風雅生活的産物。
重慶融創桃花源,脫生于純正的蘇州古典園林。融創秉承“東方瑰寶,世界桃源”理念,凝聚江南古典園林精髓,盡延續了中國古典哲學理念。“天人合一”,“萬物共生”,這種東方哲學孕育的,是中國人對生活方式的思考與態度,就是“順應天道,融于天道”。人們希望能夠在山水之間營造一種恬淡安靜,超凡脫俗之生活境界。
西方哲學講究“自我中心”,因此歐式別墅以房子爲中心,所有的周邊環境要素都圍繞著它。中國古典園林則是將房子融入山水之中,構建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關系。古人的造園理念,“一勺代水,可納汪洋。一拳代山,可遊千裏。”一塊石頭就代表一座山,一汪池水就代表著一條河,芥子須彌,以小見大。那是一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之感,胸中有丘壑,眼裏存山河,在有限的院落空間裏,收納無限的桃源世界。
四水歸堂。古時達官貴人,建築居所都特別講究。作爲中國代表性古典建築風格之一,四水歸堂無疑是世界建築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重慶融創桃花源,呈現出“園中有宅,宅中有院”的空間格局。81戶,每戶都有“四水歸堂”。造一方天井,采天地之靈氣,容萬物,乃爲聖境。每當下雨,屋頂內側坡的雨水從四面流入天井,寓意水聚天心,稱四水歸堂。它包含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東方儒學之中的禮序、對美好生活的寓意。
四水歸堂,凝聚美好。她起源于距今約600年前。當時,多雨而豐饒的安徽江南地區,演變出一種更符合當地氣候的獨特建築布局:采用坡屋面建築圍合成一個漏鬥型井口,稱作天井,作采光、排水之用;天井通常是建築的中心,與大門一起布局在中軸線上,正房、廂房等則按傳統禮序沿中軸線排布。這樣的建築形式,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徽派建築。
漫長曆史歲月流逝,當初的建築形態逐漸退出主流舞台,但其中的“四水歸堂”則作爲一種建築符號,帶著古人“水聚天心”的美好願望而傳承至今,在當今建築設計中占有非凡地位。
以中國山水畫一代宗師黃賓虹在安徽的民居懷德堂爲例。該居所坐北朝南,主屋東偏,分前廳後堂,其西爲倉廪、廚房、花壇及園圃,在西北角另有一桃、竹園。前廳三開間,大門開在東南,爲一單間披屋,入爲二門,再入爲天井,左右有廊,過天井即爲大廳,廳事軒敞,上有樓,中設堂壁,後有倒廳,其西北角爲畫室;後堂亦爲三開間兩進樓房,前進爲門廊,中爲天井,後進正屋明間爲客堂,左、右次間爲臥室,登天井東廊樓梯可上二樓。下雨之時,便可觀見四水歸堂。
國人對雨有著無限的感情,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歡喜,像是等一個故人,在氤氲和潤的空氣裏,暫得一番靜谧的詩情畫意。四水歸堂,雨聲連綿,每逢下雨的時候,重屋檐上的雨水滴答作響,居住在這裏的人,可以聽一場雨,等一場心事。“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唐朝的雨聲,“小樓一夜聽春雨,明朝深巷賣杏花”,這是宋朝的雨聲。起起落落,若有似無,一場雨,將時空勾連起來,在院子裏,聽雨,成眠。
“站在這裏仰視,四周是房檐,天只有一長條,一種與外界隔絕的靜寂彌漫其中。這,就是四水歸堂了。”一位日本建築學者曾這樣描述古徽州的民居。如果你曾站在四水歸堂之中,你會驚訝在這方寸天地中,卻別有洞天:晴時陽光灑落,雨時水流沿四檐跌落,風、光、雨、雪,彙聚一處,四時皆景。
四水歸堂,曆經數百年的演繹升華,凝聚著中國天人合一的建築智慧,備受當代建築設計師推崇。在當代衆多豪門大宅的建築設計中,四水歸堂營造的方寸天地,不僅蘊藏著四時美景,更是人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一方天井,四水歸堂。中國人記憶深處,都藏著一方天井,方方正正,明亮通透,日光灑照,月色入堂,有風輕拂,有雨微落,我們就坐在這樣的環境中,靜待歲月的更叠,慢觀時間的流逝,而後我們慢慢長大,天井漸漸地退出了我們的視野,它成爲了夢裏的惦念,時常入夢,夢裏從天井望上去,是深藍色的天幕,在高高的天幕裏,懸挂著一輪明月,天井,是一方美好的回憶。
重庆融创桃花源四水归堂的设计,于无形中让庭院成为 “会呼吸的房子”。既利于采光,同时高墙遮住了直射的阳光,把热浪挡起来在墙外,冷空气从地面进入,暖空气在空中跑掉,自动调节了气温。天井在正堂和门厅之间便形成了一种过渡的闲逸空间。而这精心构建的方寸天地,也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因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临水成村,辟乾坤于洞里。”这正是天井意境的真切写照。
園中有宅,宅中有園。重慶融創桃花源的營造理念就是打造園林,讓住在這裏的人有詩書傳家,世代簪纓的士族貴氣。沿著中軸線,進入家門,便是一個庭院,這方庭院,恰好于正堂和門廳間形成一處過渡的閑逸地帶,以四季時光爲載體,存乎天地于一心。當你行走其中,每一次空間轉換,先看到園林,再進入到下一個空間。方寸天地,一圍一合,中正莊嚴,一庭一堂,取千方尺度,引四水歸堂入居所之中,延續了中國人千百年的禮序。設計師將四水歸堂放在擁擠的城市與家之間,留出一處空間的“留白”:用四水歸堂獨特坡屋面建築攬住陽光細雨與清風,將城市的喧囂擋在身後,讓四時美景在這裏停留。“在各種不同的空間中,我們期望家裏的空間是安靜的、留白的,讓人不自覺放松下來,這便是融創讓四水歸堂重新融入生活的初心。” 本帖最后由 萬家燈火 于 2021-1-15 16:21 编辑
每個人心中都有些難以忘懷的美好場景,一首詩、一幅畫、甚至一個故事,都可能觸發內心深處,成爲設計的源泉。四水歸堂,源遠流長,冷靜清雅,質樸明志,意境悠遠,也許,那就是我們憧憬已久的生活夢境。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