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與疾病關系的驚人發現
嘉賓:
陳君石:營養與食品安全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
T . 柯林 . 坎贝尔博士:世界著名营养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爱因斯坦”。出版《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data/attachment/pic/2010718190206-2760.jpg
現場嘉賓還有: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助理、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助理、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黃建始教授;
•中華醫學會副秘書長韓曉明女士;
•中國記者協會新聞發展中心主任王大龍先生;
•中華醫學會科普部主任錢越女士;
•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工作秘書、健康報醫學科技編輯部主任王玲玲女士;
•還有在下面就坐的爲坎貝爾教授出版《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一書的總編輯、吉林文史出版社社長徐潛先生;
•吉林文史出版社北京公司總經理塗道坤先生。
data/attachment/pic/2010718190312-2760.jpg
•主持人(關春芳):今天的訪談由我和搜狐健康頻道主編何波女士主持。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光臨搜狐嘉賓聊天室。
由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主辦、搜狐健康頻道協辦的美味與疾病關系的驚人發現專家訪談現在開始。
•主持人(何波):各位媒體朋友、各位網友大家好!我們以前的訪談間更多是跟疾病有關系,今天非常特別,請來美國的教授、中國的教授以及在座這麽多的記者,非常榮幸跟關春芳老師一起主持這次訪談,這次訪談是在關春芳老師的大力支持下促成的,感謝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的支持。
•主持人(關春芳):今天除了北京演播室來了很多媒體,全國有二百家主流媒體,包括中國所有的省會主流媒體包括地市媒體的朋友和我們一樣在線參加這次訪談。
•對兩位演講的嘉賓做一下簡要介紹,陳君石教授是營養食品與安全的專家,他是我國食品毒理學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對我國率先在國際上起草食品安全條例做出貢獻,爲我國入世做出很大貢獻。坎貝爾教授在美國的奶牛場長大的,是農場主的兒子,從小喝牛奶吃奶酪吃油炸食品,從他從事幾十年的蛋白質的研究當中,發現菲律賓的研究中一項兒童患肝癌的研究,富家子弟吃蛋白質更多的,吃動物蛋白的孩子得肝癌的更多,由此他開始了一個艱苦的研究。我們訪談正式開始。
•首先問一下陳君石教授,中美兩國的餐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相距萬裏,你們兩位教授怎麽走到一起,怎麽樣堅持27年完成這個項目?這個項目得到了衛生部的科技進步一等獎,被國外媒體稱之爲流行病學的巅峰之作。它的意義到底在哪兒?它向人們傳達了一個什麽聲音?告訴了我們什麽?
•陈君石: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跟我27年的老朋友坎贝尔教授一起作为嘉宾跟大家传递一下有关营养膳食和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方面的信息。1980年我在康奈尔大学做教授,在坎贝尔教授实验室从事膳食与肿瘤的研究,我们共同设想在中国开展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的研究来探讨一下人们的饮食到底跟我们所发生的疾病特别是癌症和其它的各种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到底有没有什么关系。于是我们在1981年在中国的24个省的69个县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我们的调查包括了69个县的上万人的膳食情况问卷和血和尿的样品分析,还有大量的各种研究手段,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指标,完成了我们第一步的作品。接着在1 9 8 9年做了第二次的重复调查,同样的24个省的同样的69个县扩大到社会学、经济学的一些指标。
•通過這樣一次空前規模的調查,我們得出的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用中國的膳食跟疾病狀況和美國的膳食和疾病狀況進行對比的話,我們一致同意中國人所特有的以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也就是說糧食、蔬菜、水果、豆類爲主的膳食比起美國傳統的典型膳食,以動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雞、鴨、魚、肉、蛋、奶爲主的膳食更有利與人們的健康,更有利與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等等。當然營養缺乏的個別地區是另外一件事情,不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我們研究的重點是發現了這樣一個對比,發現了中國比起美國當前的膳食結構在健康方面有很多優越性。
•主持人(何波):優越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主持人(關春芳):坎貝爾教授和陳君石教授的著作被世界多家媒體登在報端,而且稱之爲是流行病學的巅峰之作,說這個報告有著驚人的發現,到底有什麽驚人的發現?請坎貝爾教授給我們解釋一下。
•坎貝爾:中國飲食更好的原因是因爲中國飲食的營養特點令所有的食物都有營養,中國飲食的營養特點就是它是植物性食物爲主,所以更好。植物性爲主的食物和動物性爲主的食物營養是不一樣的,它有各種不同的食物性的纖維素,同時它有許多抗氧化劑和其它的化學元素,同時還有不同類型的蛋白質和其它各種不同的脂肪等等。當我們考慮到植物性食物各種不同營養素的特點,它和動物爲主食物的營養性是不一樣的。當我們比較各種不同的食物營養特點和疾病之間關系的時候,我們就發現植物性食物的營養比動物性食物的營養要好。
•主持人(何波):是不是可以說吃植物性食物爲主更有利于健康?
•陳君石:是的。我可以把坎貝爾教授的回答再延伸一下,他已經清楚描述了中國和美國膳食的不同特點,假如我們再結合中國和美國的人民所發生的疾病來看,就可以顯出中國膳食的優勢,也就是說中國起碼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冠心病的患病率是很低的,冠心病和膽固醇有關系,中國農村地區膽固醇的平均水平要遠遠低于美國。爲什麽?就是由于中國人吃的是以植物性食物爲主。中國的糖尿病、中國女性的乳腺癌、男性的結腸癌等等這樣一些重要的癌症都是中國的發病率比美國少得多。
•我們的結論其實很簡單,就是比較,一個地方和一個地方比較是沒有說服力的,我們用了中國69個縣的具體資料來比較的話,那就很有說服力。所以說爲什麽說過去人們沒有發現,不是過去沒有認識,而我們第一次提供了這樣比較充分的證據來說明這樣一個差別,是造成我們兩個國家慢性病發生情況不同的很重要的原因,也許它不是全部的原因。
•主持人(何波):植物性食物爲主是不是等于吃素?
•陳君石:植物性食物爲主是不是等于吃素?坎貝爾教授有比較獨特的見解。
•坎貝爾:素食者吃的東西裏面通常來說除了蔬菜、水果、玉米這些植物性食物,還包括蛋、奶制品這些東西。植物性食物主要包括蔬菜、谷類、玉米類、水果等等,不包括雞蛋和奶制品,所以我是不喜歡用素食這個詞的,而願意用植物性食物。
•陳君石:我可以進一步解釋一下,他爲什麽不喜歡用吃素。吃素這個含義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當中意思是不一樣的,你經常會碰到很多人吃素,比如印度,印度人很多是吃素的,但是他是喝奶的,所以按照我們科學上的分類吃素的人可以分爲純吃素的也就是說不吃任何動物性的,不喝奶、不吃魚,還有一種就是所謂吃蛋吃奶的吃素的人,甚至有人吃魚也稱自己是吃素的。所以從科學的說法,吃素的概念不好界定,所以他喜歡用以植物性食物爲主,那就很清楚,以植物性食物爲主可以有不同程度,以百分之百的植物性食物爲主。
•主持人(關春芳):今天上午坎貝爾教授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做了很精彩的發言,講了四個發現,陳君石院士翻譯得也很精彩,今天有很多媒體在,希望坎貝爾教授可以講得更通俗一些,關于他的發現。
•陳君石:關于吃素的問題,我願意再進一步來闡述一下,坎貝爾教授今天上午所發表的觀點。他說我們已經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對于預防慢性疾病是有好處的。是不是一定要,到底吃百分之多少的植物性食物是好的,這個取決于你自己的選擇。他以自己的情況爲例,他願意吃百分之一百的植物性食物。從剛才關春芳老師的介紹,大家可以知道坎貝爾教授是農場出生的孩子,是喝奶吃肉長大的,研究之後不再吃任何動物性食物了,因爲他不但從理念上認識了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對健康有好處,而且他身體力行覺得我不太在乎動物性的美味,我不覺得好吃。我也覺得這樣對我的精神面貌、身體體力活動都很有好處。假如我吃90%植物性食物的話很難掌握,既然沒有什麽不合適不舒服的,很容易實行的,爲什麽不吃百分之百的植物。
•但是並不等于說我就提倡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吃百分之百的植物性食物,假如人們願意根據自己的口味、自己的習慣、自己的愛好來選擇的話,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關鍵就是植物性食物爲主這個理念這個原則是不能變的。
•主持人(關春芳):坎貝爾教授講完四個發現之後一石激起千層浪。
•坎貝爾:關于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角度,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我願意說你吃得越靠近植物性食物你就會越健康。也就是說膳食的組成裏面植物性食物占的越多,越健康。但是當我說吃食物中的植物性越多越健康,並不是說百分之百吃指物性食物就越健康,而是根據目前的研究,根據許多相關性研究,越多吃植物性的食品越健康。當我在說植物性食物好的時候,我是基于自己實驗室的科學研究發現,同時基于醫學界許多我的同事臨床上的發現,以植物性爲主的食物,從我的研究以及從我朋友們臨床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令人不可置信的很好的效果,我願意做一下解釋。
•關于植物性食物健康的特點,首先它是對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健康效果。
•陳君石:也就是說同樣的植物性食物,糧食、豆類、水果、蔬菜,同樣的這些植物性食物,它們很驚人的相似對于不同的慢性病都有保護作用以及預防作用,腫瘤、冠心病顯然不是一種病,有不同的病因,但是類似的以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對于完全不同的慢性病,病因不同的慢性病都有不同程度的類似的好處。
•坎貝爾:剛才講到的是植物性食物爲主的食物對健康有益作用的廣度,不但是廣度,它還有深度。深度的意思就是說,比如對于心髒病,植物爲主的食物可以逆轉原來的心髒病的進化程度,甚至于在某些情況下還能治愈已經發生的心髒病。同時植物性食品還能夠逆轉90%—95%的二型糖尿病,我知道現在二型糖尿病在中國也成爲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
•我有一個朋友在美國做醫生,他做醫生35年了,兩天前我正好跟他有一個對話,他治療一些二型糖尿病的病人,這些病人都吃很多藥,他讓病人停止吃藥,經過幾天之後就出現效果了。我是一個科學家,在我的實驗室裏面我發現了在動物實驗中,植物源性食物可以促進或者減慢癌症的發生,使疾病的進展減慢,這就是我所舉的例子說植物性食物對于健康影響的深度和廣度。
•同時我說植物性食物對健康影響的深度還包括植物性食物有能力控制對于疾病的一些基因表達。
•陳君石:關于基因的問題,可能需要一點解釋。我們所有的疾病不管哪種腫瘤,冠心病、中風、糖尿病,都是人們的身體裏面的基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最終的某種基因的表達導致了疾病的發生。坎貝爾教授講到的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有利于抑制或者是減慢甚至停止某些敏感基因的表達,也就是說用老百姓的話來講,你有對于某種病的易感基因並不可怕,關鍵是它表達不表達,假如不表達你有這個基因也沒關系,那是隱藏的,潛伏的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表達。
•基因表達還是不表達是由很多因素影響的,他的研究發現,起碼在老鼠身上發現了,以植物性食物爲主的這樣一些膳食對老鼠來講,你喂老鼠以植物性食物爲主的飼料,那麽它能夠抑制或者延緩對于這樣一些腫瘤的易感基因的表達,從而少發生癌症,這是一個例子。不僅僅是癌症,其它的病也是一樣的。
•有易感基因並不可怕,假如你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別是這次強調的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的話,那麽你潛伏的易感基因可以不表達或者延緩表達。
•坎貝爾:第三個例子,植物性食物對控制一些化學物質毒性和致癌作用具有巨大的作用。關于植物性食物對于健康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同一類型的食物可以預防疾病,可以産生巨大的健康影響。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植物性食物對于健康影響的廣度和深度,特別是在生化水平上可以看到這個影響。尤其是植物性食物的某些化學特點對于疾病的預防和健康的影響是很普遍的,而且這些影響還被我和陳君石院士在中國做的研究所搜集的證據進一步支持。
•主持人(何波):剛才我們通過半個小時的討論,包括網友和我們的專家也都明確了植物性食物跟疾病的一些關系,那麽健康的理念不僅僅在于疾病方面特別對于中國人來說,我們現場就有一個網友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健康除了不生病叫健康,那麽身體強壯也是健康的一種表現,外國人都是吃肉的,他們個子長得很高,很有力氣。中國人都是植物性食物爲主,這種狀態是不是不健康的?我們是不是應該向外國人學習,應該多攝入一些肉食,讓自己長得更高一點,特別是青少年不要發展成豆芽菜的狀況?請陳教授給這位網友解析一下這個問題。
•陳君石: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今天上午用了一個更生動的例子,有人問中國足球隊沖不出亞洲就是因爲肉吃少了,等一下我想坎貝爾教授可以用生動的事例來給大家說明。世界上有爲數不少的體育方面的世界冠軍,用我們剛才的話來說是吃素的,大家可能不信,他可以有名有姓的告訴你。
•另外我們不能光看肌肉發達,我們還要看長遠的,剛才講對健康真正的影響,也就是說對慢性病的影響。因爲現在我們絕大部分人甚至于中國的絕大部分人,包括農村在內,70%幾以上的人是死于慢性病,是死在腫瘤、糖尿病、高血壓、中風,城市80%幾的人死于慢性病。我們要看看對這些病的影響,而不能看一時的肌肉發達,假如你不是准備去做健美冠軍的話。
•坎貝爾:我支持剛剛陳院士說的觀點,我們運動員可以通過吃植物蛋白有多一點的肌肉,這個肌肉並不一定意味著是好的肌肉。我今天上午的演講中也提到一個例子,在美國的專業橄榄球運動員的確有很強的肌肉,因爲老是吃動物性食物,但是他們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也就是說他們中間得癌症、心髒病的幾率比普通人高得多,這是不值得的。美國的橄榄球是世界上最好的,橄榄球運動員平均壽命只有53歲。相反來講,很多世界級水平的運動員由于是吃植物性食物爲主,肌肉的張力很高,而且也很健康,不需要付出那麽高的代價。
•美國橄榄球運動員平均壽命只有53歲的話是指通過吃肉來增強肌肉的運動員,不是所有的美國橄榄球運動員,如果不是以吃肉爲主的要活得長一些。從植物性食物對健康的廣泛影響來看,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可以用食物來控制疾病和促進健康,而不僅僅是依靠藥物,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我的這些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和陳君石院士長期工作,受到許多中國傳統醫學和哲學影響的結果。
•陳君石:具體地說,中醫的理念是治人,西醫的理念是治病。假如西醫不能做診斷不能開處方,中醫沒有說不能開處方的,它是對人的健康狀況的一種調節,當然不是說中醫不要現代化。這就是他說的他認爲中醫中藥的這種理念很適合于他前面講到的這樣一個植物性食物爲主來防病,把自己肌體的力量調動起來跟疾病做鬥爭。
•坎貝爾:我想強調的是,采用整體的觀念、全面的觀念就是食物和其它因素在一起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這是和中醫的整體觀是一致的。
•主持人(關春芳):我們現在很多朋友都遇到這樣的問題,不知道是多吃糧食多吃菜還是多吃肉,如果要是多吃肉就怕腦滿腸肥,但是如果多吃菜又怕面有菜色,想起苦行僧,一頓沒有肉,飯食無味感覺很痛苦。是不是請陳院士給我們講講,經過東西碰撞之後,我們認爲中國的傳統膳食好,那麽我們的膳食寶塔是怎麽來回答這個問題的?陳院士說過,吃素也是有學問的,讓他給我們介紹介紹這個學問。
•陳君石:我們今天話題的主題是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對健康有好處,剛才我們已經談到了爲什麽,有哪些好處。我們也談到吃素的問題,也就是說是不是要吃百分之百植物性食物。對于一般的老百姓來講,我們做什麽樣的推薦?中國營養學會所推出的中國居民的膳食寶塔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也體現了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因爲這個寶塔是對于一般人所用,這個寶塔的最底層假如大家看見的話就是糧食,再上面一層是水果和蔬菜,大家知道寶塔是底大,越往上越尖,那麽在糧食和蔬菜、水果再往上走的話,那就是一些動物性的食品,再上面是油和糖。
•這個寶塔給大家的指導性意義與我們剛才講的指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結構是一致的,動物性食物應該是少的,植物性食物應該是多的。這是對于所有人來講的,但是對于一個人來講,你自己可以選擇,到底你這個底要比頂大多少,剛才前面已經講過了。植物性的食物比較多一點是好的,動物性食物從營養學上來講不是絕對必須的,但是還是要以個人來選擇。這個寶塔的含義我想說明這一點,寶塔是對于全民適用的,在理解了以後到底怎麽靈活運用膳食寶塔的原則,那你就要根據自己的情況。
•比如坎貝爾教授講到植物性食物越多越有利于健康,所以我想這兩層意思要相輔相成相結合。寶塔是對大家,自己根據這樣一個原則,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自己的健康情況來進行調配和選擇。
•主持人(何波):陳教授,我們剛好有一個現場網友想請教您一個問題——“陳院士您好,我曾經看過一個理論說中國的科學飲食五句話:五谷爲主,五畜適量,不宜失豆,五蔬色雜,瓜果輔之!--此乃全營養結構平衡的學說。我們做到這些,我們的營養是否就夠了?”
•陳君石:是的,這個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說法。那麽根據剛才坎貝爾教授講到的,最近的科學研究,對這樣一個理論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因爲這裏面沒有看見以哪個爲主,五谷在裏面,水果在裏面,蔬菜也在裏面,雞肉魚肉蛋奶都在裏面,我們世界上的食物就有這麽多,到底搭配的時候選擇什麽樣的合理搭配,根據我們今天反複談的,在這樣一個理論當中我們還是要多選擇植物性食物,也就是說五谷以外還有蔬菜、水果和豆類。
•主持人(何波):如果達到這樣個膳食平衡還需要添加一些營養的補充劑比如現在的一些保健品包括維生素的補充劑。
•陳君石:這個問題原則上來講,我們營養學家永遠是把合理的食物搭配作爲第一條,這就是坎貝爾教授所說到的,假如把糧食、蔬菜、水果、豆類搭配好了的話,它有數以千種的營養物質在裏面,營養是很齊全的。一般的情況之下不是說你必須要用營養素補充劑,更不要說保健食品,那是另一類的事情。但是我想也不能說要一棍子打死營養補充劑,因爲人有不同的情況,比如在人們懷孕的時候可能鐵的需要會比較多,這是一種特殊的生理時期。
•某些人由于某一些特殊的情況可能會缺少一些東西,缺少某些微量營養素也好維生素也好,那麽他可能需要補充一點。我們一般的從營養上來講並不是主張靠維生素礦物質的補充劑來保證你營養的充分,而是要靠食物的多樣化的合理搭配。
•坎貝爾:我想說一下關于吃素會導致身體虛弱的這個問題,曆史上我們常常會把身體虛弱和吃素聯在一起,這主要是由于在過去吃素的人大部分都是比較窮,吃不起肉,同時大家可能沒注意到往往在貧窮的地方公共衛生條件也比較差,因此由于這些原因容易生病容易身體虛弱。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在現代國家裏,吃素的人植物品種攝入很多,不會單調造成營養不良,應該是很好的。
•同時我想對營養補充劑也就是中國講的維生素和保健品做一個補充,在過去的幾年裏已經有許多研究信息證明有的營養補充劑是沒有用的,有的甚至是有害的。通常來說營養補充劑都是一種元素,在一個片劑裏面,看起來好像能補充某一種東西很好,但是其實這不是營養,這是藥品藥物,因爲我們人體是很複雜的,要求全面系統的補充,這個實際上補充某一種是不起作用的。
•主持人(何波):谢谢两位教授,我们现在的生活也非常丰富了,能够吃到的食品也是多种多样了,包括五谷、水果、奶制品也很多。现场有一位网友请教两位教授,“我是一位营养师,在**常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拜访的客户问到我这样的问题,牛奶到底能不能喝?鸡蛋能不能吃?听说吃鸡蛋容易导致高胆固醇,这个结论到底是什么? ”
•在坎貝爾教授和陳院士的書中提到,牛奶的蛋白當中有87%的酪蛋白,在動物實驗其中有一組小白鼠導致了高發肝癌。我們想請教一下坎貝爾教授,這個結論告訴我們什麽?是不是不可以喝牛奶了?包括雞蛋是不是不可以吃了?
•坎貝爾:基于我的實驗室的研究,的的確確我發現酪蛋白促進了癌症的發生和發展,但是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人,人是不一樣的,關于酪蛋白從西方的科學文獻中的的確確牛奶是存在問題的,它可以升高膽固醇,它的效果甚至比飽和脂肪酸還厲害,它可以造成人體內的酸性環境因此損傷我們的身體,蛋白質促進身體某些激素的分泌,引起不同的疾病,這些有新的研究證據,也有一些是老的研究證據。我們不能完全理解的是,所有的這些證據都是基于西方科學文獻研究的,關于在中國吃的牛奶的量很小,在中國這個量是非常小的,所以我沒有說中國不能吃牛奶,但是我可以很清楚地告訴大家,在西方確實牛奶是一個問題,我覺得這是需要讓大家知道的。
•我本人是在奶牛場長大的,是吃牛奶吃牛肉長大的,我很不願意看到這樣一個事實。但是我必須要告訴大家,這是事實。
•陳君石:這裏面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不是像有些媒體所說的,看了《中國健康調查報告》這本書裏面提到的,在坎貝爾實驗室裏面做的老鼠實驗就得出了牛奶能夠促發癌症的這樣一個結論?這是一個問題。另外一個問題是牛奶和雞蛋能不能吃的問題,我想盡管這兩個問題有聯系,最好還是分開來深入分析一下。
•第一個問題,實驗室比較,一組老鼠吃酪蛋白也就是說牛奶裏面的蛋白,另外一組老鼠吃植物蛋白,然後兩組老鼠同時給它致癌物就是黃曲酶毒素這樣一個致癌物,這是一個響當當的致癌物。實驗結果發現,吃酪蛋白的老鼠長的肝癌比吃植物性蛋白這組老鼠的肝癌長得多的多。我覺得不能簡單說牛奶促發了癌症,科學地說,是在這樣一個動物模型當中,什麽模型?有黃曲酶毒素。
•假如沒有黃曲酶毒素,不管是牛奶還是植物蛋白都不會導致任何癌症,但是在這樣一個動物模型研究手段的情況之下,很明顯酪蛋白能夠增加黃曲酶毒素的作用,也就是說增強它的作用,促進了癌症的發生。要說促發那就是不對的,你說它增加了發生癌的幾率,那是對的。這是一個動物實驗。這個動物實驗的意思酪蛋白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引起整個動物性食物,是不是多吃動物性食物對于癌症有增強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是關于雞蛋和牛奶能不能吃的問題。我同意坎貝爾教授剛才講的,他引經據典的這些證據都是根據美國的膳食情況,美國人的膳食情況是70%的蛋白質是動物性蛋白質,在這裏面有一多半或者至少一半是來自于奶和奶制品,也就是說35%—40%美國人吃的蛋白質來自于奶制品,所以發現了牛奶對于健康的不利作用。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量,對中國人什麽樣的量不知道。
•應該說,牛奶裏面除了蛋白質以外還是會有一些好東西的,但是我們今天不是來全面評價營養,這個信息我能夠同意坎貝爾教授的,假如中國人的牛奶和奶制品有一天要吃到像美國人這麽多的話,那我們不提倡,我們絕不提倡,中國人仿效美國吃到70%的動物蛋白以及裏面有35%—40%來自于牛奶,也就是說大量消費。回過頭來我們還是要堅持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牛奶假如是3%—5%,那沒有什麽不可以,但是西方給我們的啓示是很重要的。因爲我們現在是兜裏有了錢了,我們的膳食西方化的趨勢是很明顯的。他們的信息給我們敲了一個警鍾,我們不能走他們的老路,我想這個就是正確對待,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能或者絕對的好得不得了,沒有任何毛病,不可能。
•坎貝爾:根據我們做科學研究的人來看,信息是來自于不同的來源,但是科學研究得出的結果不能基于個人的喜歡不喜歡,相信不相信,也不能決定我准備怎麽做,而是根據客觀來的,不能說科學研究對于每個事情都能得出絕對的答案。但是從我自己做的研究和我自己了解的科研結果來看,我是趨向于不吃奶制品的,我自己和我的太太還有我的五個兒子、五個孫子,我們都不吃奶制品,這是我個人的愛好和傾向。
•尤其對于孩子我是不鼓勵他們吃奶制品的,如果小時候吃了養成習慣,養成習慣大了也會吃,而且越吃越多,這是不好的。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我在這裏還要說一下牛奶的好處,至少是許多人相信的或者在議論的說牛奶的好處。說牛奶有好處至少有兩個原因,第一說牛奶能夠促進孩子的成長使孩子長得更快、長得更高大。第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鈣,牛奶是可以提供大量的鈣,長得高以及有了鈣,骨頭和牙齒更堅固,這是關于牛奶的第二個好處。許多人是這麽相信的,實際上孩子長得高、長得快會帶來許多問題的,所以這不一定是好的。長得快、長得高可以導致性早熟,性早熟是一個問題,還有女孩子月經來的早,月經來的早造成女孩子的性激素水平高,大家都知道性激素水平高是和乳腺癌和子宮癌是有關系的。
•我們是不是需要鈣?我們比較了鈣的攝入就發現,許多鈣都是來自于奶制品,現在已經發現鈣的高攝入實際上帶來了骨質疏松的高發生率。關于這方面的研究至少有20多年的科學研究文獻在這裏,證明攝入的鈣多反而造成骨質疏松的發生率高。最後我想說一下,我不是唯一知道這個事情的人,我相信這個是基于我知道的科學研究成果,但是我們或需要更多的討論,讓大家都能理解這些東西,大家能夠達成共識。
•陳君石:我想我現在要提出一些不同的觀點,爲了活躍這樣一個氣氛。我完全同意現代的營養學有充分的證據來證明,兒童的生長發育不是越快越好,就在我們還處于發展中國家比原來經濟狀況好得多的時候,我們現在已經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巨大的新生兒,也就是說小孩生出來體重太大。我們經常說這個小孩越大越好,就如同我們幾十年以前說胖得挺富態的,現在已經沒有人說胖是好、胖是富態。
•同样我们现在在妊娠期间使劲给孕妇增加所谓的营养,造成了小孩出生体重太大,这个对于小孩成年以后的肥胖、冠心病、中流是非常不利的,同样正常出生体重的小孩假如喂的营养太好,让他的生长比别人更快的话,同样对他成年以后的慢性病的发生是很不利的,这一点我和坎贝尔教授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问题出在不同的意见在于他说是牛奶,我说不完全是牛奶,是整个动物性食物。否则可以说反正中国人不喝那么多牛奶,可是中国人吃很多猪肉,那同样导致这样的后果。牛奶在中国现在还不是问题,小孩吃牛奶越吃越多,不是? 因不一样,中国小孩吃牛奶可费劲了,美国小孩有爱吃牛奶的基因,中国人不爱吃牛奶,所以要宣传教育。
•我們20幾年一起做研究的時候和現在女孩子月經來潮的時間比大概差了四歲,也就是說提前了四歲在二十年間。提前了四歲,意味著女孩子身體裏面雌激素的水平提前,而且絕經期又延遲,說明整個整個女性雌激素在身體裏面處于高水平年代的延長,這個肯定對于乳腺癌的發生是很不利的。我們現在已經看見乳腺癌的升高,這個是整個生活方式的改變,從膳食來講是動物性食物吃多了,再加上缺乏體力活動,精神緊張。這種所謂現代的西方的生活方式導致了這樣一個變化。
•關于鈣的問題,剛才黃教授的翻譯有點不太准確的地方,你說牛奶帶來了骨質疏松,多吃牛奶帶來了骨質疏松發病率高,不是這樣說的。他是說世界上越是牛奶喝得越多的國家,骨折的發生率越高,這個是事實。美國喝那麽多牛奶骨折率比中國高,中國沒喝那麽多牛奶。這是故事的一方面,但是應該說中國人的骨密度比美國人要低得多,這個也是事實。由于中國人的鈣吃的少,所以坎貝爾教授也不否認,鈣是很重要的。
•至于骨質疏松以後骨頭不會斷,這就是中國人的特點。這個因素是很複雜的,比如說中國人起碼到目前爲止他的體力活動比美國人要多得多,中國人的體重比美國人要低得多,所以這樣一些因素可能還有更多的其它因素造成了中國骨折率低。反過來講,僅僅講牛奶是沒有意思的,我們還是著重在整個動物性食物。而在美國來講,減少奶和奶制品對于保護健康和慢性病的發生非常重要。剛才已經講的原因,已經占了整個膳食很重要的比重,小孩牛奶當水喝,而現在中國的情況我覺得我們的主要問題是肉吃多了,油吃多了。
•肉吃多了、油吃多了的情況下,不符合我們前面所倡導的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結構。這是我想告訴各位網友主要的觀點和理念。
•坎貝爾:我同意陳院士的觀點,我說牛奶並不僅僅指奶制品,我很高興陳院士提出來,動物源性食物和植物源性食物的問題不僅僅只是牛奶,我很高興陳院士糾正了這一點。但是我關于奶制品的觀點主要是基于西方的證據,西方因爲的的確確吃的很多,在中國沒有這種情況,所以這是無關的,現在沒有這樣一個證據。
•主持人(關春芳):東西方不同的觀點今天在這裏碰撞是非常正常的,有一個問題恐怕兩位專家都可以思考,我們今天兩位專家提出的觀點對于現在的産業結構,對于産業鏈會有哪些影響,甚至可能會有沖擊。從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想聽聽兩位專家有些什麽樣的谏言獻策,上午坎貝爾教授談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很多發達國家過度養牛導致全球變暖,請兩位專家講一講。
•坎貝爾:關于植物性食物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健康問題,實際上它還涉及到許許多多的其它問題。比如養牛業和環境的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最近有一個研究報告指出,現在全球變暖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養牛業的發達,實際上糧農組織應該說是鼓勵養牛的,糧農組織提出減少牛群的數量是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産生。所以說植物性食物這個問題還有和其它環境因素有關,和土壤的變差和水土的流失等等都有關系。
•陳君石:我來補充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確實人們吃什麽,你的膳食結構是什麽樣子的,會指導農業生産的規劃和實施。大家知道我們有13億人口,現在基本上解決了溫飽,我們還要提高我們的食物質量,我們的農學家認爲我們能夠生産足夠的食物來持續提供我們13億人口,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不能說做不到,也不能說他們沒有信心,但是他們始終覺得是一個面臨的重大挑戰。因爲我們人口的基數大,都要吃飯。而我們原來倒退20多年以前,我們生産的所有糧食、蔬菜、水果夠人們吃就行,現在不了,現在大量用于工業性。
•這個問題跟我們的植物性食物的膳食結構有什麽關系?這是由于動物不管是雞、鴨還是牛還是豬都是要吃飼料的,飼料都是由糧食來組成的。特別是中國人愛吃的豬肉,一斤飼料所消耗的糧食是很高的,好像是1:4,起碼比雞多得多。假如中國吃肉繼續增長的話,按照經濟的不斷發展,從我們營養調查的趨勢來看,整個動物性的消費並沒有達到頂點,還在繼續往上升。這給我們的農業生産提出很大的挑戰,我們現在是豬吃糧食人吃豬,假如是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我們人不就直接吃糧食了嗎?跳開了豬這個環節,當然也不是說絕對不能吃豬肉,我也不是百分之百吃素的人。假如我們大家都能夠遵循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結構,這樣能夠付諸實踐的話,不但使健康狀況好了,醫療費用下降了,而且有助于環境保護,不但如此,保持剛才關春芳老師提出來的,我們的可持續發展就有更好的保證。因爲確實從我的觀點來講,要是我們的吃肉如此持續發展下去的話,我們中國的耕地越來越少的情況之下,能否供應這麽多的農産品作爲飼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主持人(何波):感謝兩位教授,今天我們在短短的時間裏面談了東西方有關營養學,有關健康,有關飲食文化的碰撞,也從微觀的餐桌營養甚至到了宏觀的涉及到飲食影響到的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下面的半小時時間留給現場的記者,包括很多在外地的記者。我現在已經收到江蘇金江晚報、無錫江南晚報、上海新聞晨報的留言,我先替外地的記者問一個問題。“陳教授你好,我是江蘇金江晚報的記者,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飯吃得越來越少,他們認爲碳水化合物會長胖,長胖會帶來一些疾病,這個問題該怎麽認識?是不是一個飲食的誤區?
•陳君石:謝謝。假如這是你的觀點的話,是一個很正確的觀點。也就是說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一些白領階層的人糧食越吃越少,他的借口之一就是糧食是碳水化合物做成的,碳水化合物吃多了人會發胖。大家知道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講中國和美國的對比,所以我們比較一下,就拿很簡單的例子,我們不講複雜深奧的科學道理,我們就講簡單的比較,中國人吃的糧食比美國人多得多,我們說的主食這個名詞在美國是不存在的,因爲他們主要的食物是動物性食物。可是中國人吃那麽多糧食,怎麽中國人的體重比美國人少得多?按照能量來算,坎貝爾教授自己算過,按照每公斤體重來算,中國人總的能量攝入比美國大了三分之一,但是中國人遠遠沒有美國人胖。所以糧食吃多了絕不是發胖的主要原因,美國人現在拼命想減少動物性食物,減少動物性食物就要增加糧食,這是明擺著的事情。
•有一種誤區來自于美國的所謂“阿丁斯膳食”就是不吃飯,對于一些人,假如不吃飯光吃肉的話,短期之內肯定體重會下降,也就是說有效,但是“阿丁斯膳食”的熱心追從者沒有能夠堅持到一年以上的。即便要長期堅持下去的話,那對他的健康是很危險的。多吃肉多吃油那成什麽了?我們剛才講到對所有的慢性病的發生都很不利,而且很有諷刺意義的是阿丁斯這位博士在前年死掉了,我們還是堅持中國的寶塔,底層是糧食。
•現場提問:中國飲食裏面烹調用油太多,我們用的油也是植物油,植物油是不是植物類的飲食裏面的一部分呢?對于這個問題怎麽看?
•陳君石:是的。植物油從結構組成上來講,總體來講,植物油的脂肪組成相對于動物油來講要好得多,也就是說有益于健康得多。但是我說的問題是,動物油也是油,植物油也是油,每一克油不管動物還是植物吃進去以後就給你增加了九千卡的能量。所以不要說植物油好就拼命吃植物油,那你的能量就上去了。
•假如你吃進去的能量不消耗掉,那不還是一樣會攝入大于支出,還是要胖起來的嗎?所謂的肥胖不就是攝入大于支出嗎?講到脂肪首先是總量控制,然後再考慮吃哪一種。植物性食物爲主,還是要看寶塔,橄榄油也是植物油,不要說橄榄油好就使勁吃橄榄油,橄榄油一克産生九千卡熱量。地中海膳食裏面的水果、蔬菜也很多。不僅僅是吃油,而是相對而言的,你要吃同樣的動物性的油來講,動物性油的膽固醇比較高,植物油裏面沒有膽固醇,但要胖了以後身體裏面也會産生更多的膽固醇。(接下頁)
•現場提問:現在中國的孩子大量都在喝飲料,很大一部分是碳酸飲料,碳酸飲料裏面糖份比較大,孩子喝了之後是不是垃圾食品?
•陳君石:我們從營養學來講,起碼我本人不主張用“垃圾食品”這樣一個名字。垃圾食品這樣一個名字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很可能來自于美國,它的真正的含義指的是一些能量高度密集而沒有更多的營養素,很大程度是沒有坎貝爾教授說的植物性食物裏面所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所以爲了不提倡這種食物稱之爲垃圾食品。這個名詞一傳到中國就擴大化了,中國人愛趕時髦,什麽都擴大化了,什麽都願意帶上一個“垃圾食品”。紅燒肉是不是垃圾食品呢?這樣推廣的話,那可不得了。
•其次我來回答關于碳酸飲料的問題。碳酸飲料的問題確實在于它的糖,什麽東西都有一個適度,糖吃多了肯定不好,盡管從我們現在假如拿中國和美國比較的話,中國對于糖的消費量現在還是比較低的,比起美國來講,但是我們糖的消費量也在增長。假如是著眼于中國全國的少年兒童來講的話,不管是碳酸飲料還是糖的消費量都比較少,但是在城市裏面特別是在富裕地區的城市裏面,確實出現了碳酸飲料喝的比較多的問題,盡管我們這個量比起美國來講還是小巫見大巫,他們是當水喝,牛奶當水喝,碳酸飲料也當水喝。所以我覺得認識這個問題的本質就在于糖,碳酸飲料裏面沒有任何別的營養,就是糖,糖就轉化爲能量,能量多了之後導致肥胖等一系列問題。
•但是,是不是碳酸飲料不應該存在,不能喝了呢?這就是我爲什麽不同意用垃圾食品這個概念,垃圾食品是不能吃的,垃圾能吃嗎?垃圾不能吃。我不認爲碳酸飲料是絕對不能吃的。什麽事情都有一個量,偶然喝一罐沒有什麽不可以的,關鍵在于家長對于小孩的教育。不能一罐又一罐,達到美國的水平一天五罐七罐,那就有問題了。另外碳酸飲料不是鐵板一塊,現在有一些無糖的。假如無糖的使勁喝也不好,因爲裏面沒有什麽營養,但是它比有糖的減少了能量的攝入。所以我想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我們不鼓勵小孩喝含有糖比較多的碳酸飲料,裏面的糖含得確實很多,不是一點點糖,一點點糖形不成碳酸飲料。
•現場提問:我想請問兩位教授一個問題,每個人的身體條件和吸收條件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怎麽能夠來衡量出自己膳食營養是不是合理?有沒有一個標准或者方法來測量?謝謝。
•陳君石:這個問題提得非常科學,也就是說人不是一樣的,有胖有瘦有高有矮,口味、生活習慣都有不同,你怎麽來選擇?我們今天講的是一個原則,不管你是胖人還是瘦人,不管你是喜好什麽樣,我們都推薦你采用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這裏面假如你身體已經胖了,你即便是植物性食物也得少吃,假如你營養不夠豐富就要合理搭配。所謂的合理搭配是根據情況來合理搭配的,比如說蔬菜也不是鐵板一塊,所以我們營養學有一個最大的原則就是食物多樣化。蔬菜也要吃不同的蔬菜,糧食也要吃不同的糧食。
•我們宣傳吃粗糧,而且宣傳吃多種不同的糧食,當然不是說一頓裏面一定要吃多種不同的,但是你是可以搭配來吃的,很重要的是你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和你的喜好來搭配。搭配的原則根據你自己的喜好,但是你吃的多少是根據你的胃口和你的健康狀況來決定的。你說你已經很胖了超重了,你的胃口還那麽好,那你要強迫自己少吃點。假如身體比較虛弱,我覺得你就需要更加注重搭配。比如說在兒童生長時期按照坎貝爾教授的說法我們不喝那麽多牛奶,那麽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吃一點豆和豆制品,假如以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那我們說服小孩吃豆制品需要花一定的時間。植物性膳食爲主的倡導是一種風氣,在中國來講還是初級階段,用一句我們的政治術語來講,還是初級階段。要真正深入人心,要告訴大家你在口袋裏面有錢的情況下也不去買那麽多的肉吃,這個是需要艱苦努力的工作。盡管還沒有到結束,我提前說結束語,很感謝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和搜狐網站有這樣高瞻遠矚來舉辦這樣一個活動,這個確實應該轉變成爲廣大居民的認識。
•當然假如你能夠身體力行,能夠讓自己嘗到的甜頭,我相信這種信息傳播出去會很有意思。
•我希望坎貝爾教授能夠給我們舉兩個生動的例子,因爲他這本書出版以後,他在美國做了150次的報告,幾乎是巡回大使了,宣傳這樣一個理念。有很多反饋的信息,反饋信息裏面很多是健康人,很多是胖人,也有相當不少的是病人,我們是不是可以請他來進一步講一講他所看見的人們實際上體會到的好處,而不僅僅是空談。
•坎貝爾:我很高興收到這麽多的評論,假如你們能夠到亞馬遜的網站去看,我的書至少有250條評論,大多數的評論打的都是五星,說明這本書的好處。還收到很多電子郵件,我還做了150多場講座。許許多多人都告訴我,在植物性食物中不但能夠控制糖尿病、心髒病和癌症,同時還有許多其它的好處,比如說降低了血壓,減少了某些疾病的過敏,我原來沒有期望這麽多的好評,但是的的確確有這麽多好評。
•現場提問:我想問一下,您在書裏面提到了對于中國婦女營養狀況的調查,目前中國婦女的營養狀況如何?
•陳君石:這個問題太過與籠統了,我要很簡單回答你一句話,中國婦女的營養狀況跟其它所有不是婦女的人同樣都在改善,但是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稍微多說兩句,我們總的營養狀況是在改善,營養缺乏的越來越少,中國婦女的貧血率還是很高,即便是在發達地區像江蘇南部、太倉、常州這樣發達的地區,甚至北京市,成年婦女貧血的患病率可以高達30%—40%,北京在現場做調查的時候,電視台幾位記者也來湊湊熱鬧,現場檢測血紅蛋白,查出來都有問題。說明生活好了,物質豐富了,並不能做一個均衡的多樣化的膳食搭配,也就是搭配是不夠的,不合理。假如光吃方便面而不吃豆制品的話,我們不說吃肉,當然會有這樣一些問題。
•同時我剛才已經指出來了,另外一個傾向,白領少吃,生活緊張。另外就是懷孕之後吃太多,不僅自己的體重增長過快,結果就是胎兒的體重增長過快,這個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在整個公共衛生領域裏面還沒有提到足夠重視的議事日程上來,但是我已經感覺到這是一個問題了。
•現場提問:請問陳院士,中老年人的一日三餐怎麽吃,怎麽合理搭配對身體更爲營養?
•上海新聞晨報:中老年的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松怎麽用飲食進行調節?
•陳君石:中老年有點稍微大了一點,從慢性病的預防來講,從中年開始已經是稍微晚了一點,所以中老年一起說是可以的。但是老年有老年特殊的問題,我先簡單說老年的問題,老年的問題是食物的攝入量越來越少,不像年輕時吃下那麽多東西,而且胃腸道的消化能力日益變差,所以這個時候需要特別注意一些食物搭配。植物性的食物裏面,還是注意一下,不能說到了老年一天三頓紅燒肉。
•假如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一天搭配不好沒有關系,你可以兩天三天之內搭配得比較好,今天沒有條件吃蔬菜了,那我明天補吃,對于老年人不行,因爲你沒有那麽多伸縮余地了,就得天天最好頓頓進行適當的搭配,根據身體的情況來選擇。中老年的慢性病的預防問題實際上到了中老年爲時已晚,要從小孩時期開始。假如你媽**營養不良,出生的小孩身體是不好的,是虛弱的,將來趕上以後,最後得慢性病的機會也是多的,小孩過胖,得慢性病的機會也是多的。從小孩時候就很重要,從青年時候也很重要,骨質疏松,如果在年輕的時候骨頭裏面鈣含量不高的話,你的本錢就比較少,因爲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骨質會丟失的,這是不可避免的。儲備高一點的話,儲備多一點,丟失得少一點。等到中老年了,婦女已經絕經了,鈣的丟失越來越多了,爲時已晚,怎麽補鈣也夠嗆了,不要說牛奶,鈣片什麽都不行。
•高血壓、糖尿病都是從年輕時代開始預防。回到剛才坎貝爾教授再三強調的這句話,以植物性食物爲主,從小就要這樣,有利于你中老年的健康。中老年的病不是中老年才得的,只是那個時候才表現出來的。
•現場提問:請問一下坎貝爾博士,剛才陳院士提到坎貝爾博士提出以植物性食物爲體的這一觀點跟我國的中醫藥的理論是相符合的。你以前是否對于中國中醫藥的理論進行過研究?這一觀點在中國古代一些養生的著作中也都提到過,以素食爲主能夠長壽。請坎貝爾博士對中國古代養生方面的理論談一下看法。
•坎貝爾:在我的研究中我沒有研究中醫,但是中醫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美妙的東西,中醫關于食物整體營養的觀點和我提倡的以植物性食物爲主基本是一致的,我很尊重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曆史的中醫,的確比單個的化學元素或者營養素對健康要好很多,通過整體來調節更好。
•陳君石:以植物性爲主的膳食理念,爲什麽不是包括某種植物、某種食物而是一個全面的觀點,是多種植物性食物的搭配。這個和中醫當中的整體觀念特別是藥食同源是非常一致的,這比起單獨的化學合成的單一的藥要高明得多。因爲很多東西有效的成份混在一起能夠發生更好的作用,中醫中藥很多是植物的提取物,是一個混合物,所以和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有益于健康這個理念十分一致。
•中國保健雜志:兩位專家的結論是少吃奶制品有益于健康,但現在在城鄉大多數的嬰幼兒包括兒童都在使用一些奶粉,甚至用一些含奶制品的營養補充劑,怎樣理解兒童健康與奶粉的關系?
•陳君石:首先含奶粉的營養補充劑這個名詞是不存在的,我們就說奶粉好了。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這樣的,小孩母乳喂養這是沒有問題的,六個月以內完全母乳喂養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政府所倡導的。在母乳喂養期間不存在任何營養問題,也不存在將來慢性病發生的危險性問題,這個是沒有異議的。
•在這個期間中國兒童的健康狀況包括生長發育和全世界的兒童都一樣,沒有問題。我們的問題是在斷奶以後,中國兒童斷奶以後的食物營養狀況是很成問題的,特別是在農村和貧窮的農村。剛才說到城鄉,這個問題就很大了,城鄉問題很不一樣。我們的農村就是大米或者是玉米糊糊之類的,大人吃什麽,六個月的小孩也吃什麽,假如有點雞蛋吃點雞蛋。我們兒童的生長缺陷一斷奶之後就跟不上國際水平了,這個曲線就慢了,我說的生長不是越快越好,但是也需要一個正常範圍,中國的兒童就慢了。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假如你有一個配好的東西,也就是說不是簡單的奶粉,作爲六個月到兩歲之內嬰兒的輔助食品,假如是營養均衡配好的,或者以奶粉爲基礎,或者以豆粉爲基礎,對于兒童的生長發育是有保證的,特別假如家長沒有足夠營養知識的情況下,這個是好的。至于用豆基的還是奶基的這個都有,到目前市面上的都有,有一些兒童還是不能吃牛奶的,由于乳糖不耐受的問題或者過敏的問題不能吃牛奶。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生理階段,也就是六個月到兩歲,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要吃食物的,不是完全靠奶粉。
•六個月以內完全是靠母乳,六個月以後增加一點含有奶粉的輔食,不是單純的奶粉,單純的奶粉也不解決問題,但是不一定要奶粉。結合坎貝爾教授今天講的信念,你要是相信你願意從小給你的孩子吃植物性食物爲主的,避免奶粉沒什麽不好,那就用豆基的配方食品。從營養上來講,奶粉不是必須的,豆粉完全可以取代奶粉作爲輔助食品,但是也不是說你在六到兩歲的時候用了以奶基爲主的輔助食品就會對你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只要你在整個生長發育期間堅持以植物性食物爲主的膳食,也許原則了一點,但是太具體化了就不好。我並不想說這樣一個量的牛奶是一定不能吃的,我們應該給大家有一個選擇的余地。假如你真的信了,只是信念還是不一樣的。爲什麽有的中國人說吃素,他是一種信念,而且養成一個習慣。今天來賓當中有一位來自吉林文史出版社北京公司的塗總,他是看了坎貝爾教授的書稿從大量吃肉變成不吃肉,他現在精神煥發,脂肪肝沒有了,血脂下來了,精神很好,不想吃肉了。這不也挺好嗎?當然我不是說中國13億人都會這樣,但是從信息來講,這是一種有益于健康的信息。
•坎貝爾:我想補充一點,像塗先生這樣的例子至少我知道幾百個,很明顯吃了植物性食物有很明顯的健康效果,不管你是怎麽想的,你不妨試一下,就像我書裏面講的試三個月、三個星期、一年也好,除了心髒病、癌症,除了糖尿病之外,還有其它許許多多的健康問題也是能解決的,比如青少年的青春痘,比如偏頭痛,比如疣耳朵,這些都是吃了植物性食物發生明顯的改善,大家都來試試吧。
•主持人(關春芳):我們大家都來試試吧,今天可以說兩位教授跟我們討論了兩個多小時,這麽親切,非常具體的訪談,讓我們知道吃什麽怎麽吃確實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決定著一個家庭的命運,也決定著一個民族的命運。回去我們試一下,去挑戰我們的美味餐桌,爬上我們中國人的膳食寶塔。請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感謝兩位教授,如果大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交流,請繼續關注本次訪談的頁面,可以繼續留言。我們將把廣大記者朋友還有網友的問題經過梳理,讓兩位專家給大家做一些焦點性的回答。謝謝大家,今天的訪談就到這裏。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