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核汙水”泡過的海産品一樣能吃
喝一千多升“核汙水”才會致癌在之前“核電站附近海水超標1250倍”的新聞中,我們可以得知,日本排放汙水的標准是40Bq/L(貝克勒爾/升)
而從4月4日起,日本向太平洋排放的1.15萬噸低濃度放射性汙水,是超標100倍的,即4000Bq/L。
計算一下,在一升這樣的汙水中,碘的輻射值是0.088毫西弗。而當人體吸收100毫西弗輻射時,癌症發病率才會有顯著提升,所以……
要喝下1136升這樣的核汙水,才會起到致癌的作用。而人一年的平均飲水量,只有730升。
還要注意的是,無論是之前的“超標1250倍”還是“超標750萬倍”都只是暫時性的突發事件,真正大規模長期汙染環境的,是這“超標100倍”的核汙水。
沒錯,這樣的計算還是杞人憂天
其實,除非有人專門跑到核電站的排汙口直接喝水,這樣的汙水很難影響到正常生活。
海水是有稀釋作用的,輻射劑量會隨著洋流運動而不斷降低,而放射性物質在海水中轉播速度慢,分解速度快。在巨大的太平洋中,即便日本倒入2萬噸高放射汙水,1年後也將被稀釋到不足1Bq。
另外,福島附近海域爲親潮和黑潮的交彙點,這兩股海潮流向常年比較穩定,均不會向中國海域方向流動。所以,該遊泳的遊泳,該喝水的喝水,不用擔心了。…[詳細]
海産品並不受核汙水影響
在切爾諾貝利之後,有研究團隊發現以下規律:核輻射對魚類的影響,取決于“水體開放程度”、“空間距離”和“水中鉀含量”。即:湖裏的魚比河裏的魚安全、距離越遠的魚越安全、海水魚比淡水魚安全。
中國所屬的海域,距離福島第一核電站都在1000公裏以外,加上海水中高含量的鉀,以及整個太平洋強大的稀釋能力,吃國産海鮮是不用擔心來自福島的汙染的。
再退一萬步來說,在福島相鄰處發現的日本首例放射超標海産品,也不過是526Bq的铯。換算過來就是0.0068毫西弗,對人體健康難以産生實質性的威脅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