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激情电影

    1. <form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form>
      <address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nobr></address>

      宜友 发表于 2007-8-30 09:11:41

      《中國曆史十大定律》(推薦)網上的這篇文章給朋友

      中國曆史十大定律

      中國曆史的發展,如同陀螺的運動,不停地旋轉,一圈又一圈,周而複始。在這種周期性的運動中,有某種恒定的東西,始終保持不變。

      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后人复哀后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国历史在变中保持不变的特点吗?

      這是一種規律,有人稱之爲曆史定律。近來可以看到,不同的學者,針對不同的曆史事實,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不同的"曆史定律"。這其中有黃炎培所說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律;柏楊寫的"瓶頸定律";秦晖寫的"黃宗羲定律";吳思寫的"血酬定律";楊光寫的"傳統權力合法性定律"以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定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定律;"兔死狗烹"定律;"成王敗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環定律"等等。

      各種各樣的說法,是否都能稱之爲"定律",也有疑問。但它們確實是在不斷地被重複,呈現出某種規律性。學者們何以對曆史定律産生興趣?我以爲他們的用心,是要打破我們曆史上那些千古不變的東西。"後人複哀後人",這樣的重複,給我們太多的痛苦。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爲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賢臣萁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爲他擔心。"(馮夢龍)

      果然,纣王"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益收狗馬器物,充仞宮室。......以酒爲池,懸肉爲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爲長夜之飲。"百姓怨而諸侯叛,亡其國,自身"赴火而死"。

      爲什麽事態會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發展下去?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知道了普希金的偉大,因爲我們都很喜歡他的那個《漁夫與金魚的故事》。那個醜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過想要一個新木盆。第一個願望被滿足之後,第二個願望接踵而來。一個接一個,胃口越來越大。最後的結果,仍舊只有一只舊木盆。

      世人的貪欲,不都是這樣?得寸進尺,得隴望蜀。沒有止境的。
      君王的貪欲,更爲可怕,因爲他擁有無限的權力,沒有人可以阻止他。

      《詩》雲,"商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這裏所說的商鑒,究竟要我們鑒什麽?

      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雙筷子或一只木盆。只是大壩一旦決了口,洪水便會一瀉而
      下。看一看那些贪官,只要收了第一笔贿金,以后的事便不由他了。 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麽薄弱。一旦坐上权力的交椅,有几个人能拒绝这第一次?

      其二,整個過程是"進行性"的。

      "进行性"一词是我从医学书中借用来的。像癌症,就是进行性的。不断地发展,不会中止,也不会逆转,一直进行下去。 殷纣王身边,虽有比干和萁子这样的贤臣,却无法劝阻他。依靠臣下的劝阻来制约至高的皇权,其有效性显然不足。所以,事态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其三,"其亡也忽焉"。

      《左傳,荘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這裏的"忽"字,意爲迅速,突然。
      洪水溃堤,转瞬之间,一泻千里。 李自成打进北京,一生事业达到巅峰。由巅峰而至于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转瞬之间。

      殷纣王之後,兩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陳勝、王莽、陳後主、隋炀帝、黃巢、朱溫、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蔣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殷纣王,這個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國之君,他給後人留下了什麽?留下了兩個字,"殷鑒"。

      無法節制的權力+無限膨脹的貪欲=殷鑒不遠。

      黃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窯洞中向毛澤東提起"其亡也忽焉"這樣的曆史規律,因此,有人將這個定律爲"黃炎培窯洞定律"。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踐,爲報仇雪恨,臥薪嘗膽,精神非凡。但他的個人品質卻非常糟糕。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幫他籌劃大計的兩個功臣,成就大業之後,一個被殺,一個逃跑。

      殺文種的時候,勾踐說,"你教我滅吳七種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種就滅了吳國,你那裏還有四種,把它帶到先王那裏去吧。"

      有七種方法滅吳,應當很有智慧,卻遭了勾踐的毒手。

      此前,範蠡曾規勸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範蠡之智,顯然高過文種,終能免於一死。

      兔死狗烹這樣的事,曆史上不斷地重演。

      能夠吟誦《大鳳歌》的漢高祖,也是小雞肚腸。依賴韓信的軍事天才,奪得天下。原說是與韓信"共天下"的,後來非但不"共",還要了韓信的命。

      倒是張良聰明絕頂,托言辟谷,躲到深山裏去。劉邦一死,張良的辟谷秀也就謝了幕,照舊吃飯。

      說到殺功臣,狠毒莫過于朱元璋。當年幫他打天下,戰將如林。後來朱棣南下,朝廷居然派不出得力將領去帶兵。幸好不是北邊的蒙古人打過來,否則朱姓的江山,傳到第二代也就敗了。

      趙匡胤說,"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得了天下,卻又睡不著覺,夜夜失眠,竟爲何事?

      天下洶洶,想要南面爲王的野心家何其多。就是咱自家,當年"黃袍加身,"不也是個野心家?如此說來,野心家就睡在我們的身邊。

      老是疑神疑鬼,睡不好覺,搞得神經衰弱,以爲真是狼來了,于是起了殺心。

      這是一種思維定勢,世人無論是誰,只要坐(搶)到這個位置上,總會不由自已這樣去想。原本搶來的東西,難保不被別個搶去。所以,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不斷重演,是完全符合邏輯的。

      文革時期,我是一個逍遙派,一個觀棋不語的看客。看來看去,看得多了,心裏就非常佩
      服範蠡這個人。

      那些造反派,開始時受壓,可憐兮兮的。後來得勢,內部就分爲許多派別,彼此爭鬥不休


      幾乎沒有例外,一旦外部的壓力消除,內部立刻就分化。

      人爲什麽會是這樣,患難易共,富貴難同?

      現在這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幾個人合夥共同創業。開始的時候,兢兢業業,在艱苦環境中Gong同拚搏,尚能齊心協力。一旦家大業大,有了豐厚的利潤,就會生出異心。彼此猜忌、龃龉,終至于分道揚镳。

      難道人的天性就是這樣?

      後人把範蠡的這個定律表述爲,"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自古患難易共,富貴難同。"

      第三定律,包圍定律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論及天下興亡之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奸臣和小人,雖爲人所不齒,但他們在中國曆史上卻占有重要地位。皇朝的滅亡,國家的劫難,往往與他們有關。

      《史記》中有《佞辛傳》,《漢書》中有《奸佞傳》,《新唐書》及其以後的《宋史》、《元史》《遼史》、《明史》等正史中都有《奸臣傳》。奸臣在曆史中的地位,史家不敢忽略。

      "指鹿爲馬"的趙高,"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禍國"六賊"童貫、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兩面三刀的嚴嵩,無法一一列舉。若能把他們聚集攏來,可以排列成大軍,浩浩蕩蕩。只不過,這只大軍不能用來上陣殺敵,他們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圍"。

      魯迅先生說,凡是"猛人","身邊便總有幾個包圍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透。"結果,"是使該猛人逐漸變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趨勢。""中國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圍,.
      .....。"

      這就是包圍定律。

      包圍者不僅有奸臣小人,還有女人,像妲己、褒姒、以及文*中的白骨精。雖說"女色亡國"論是不對的,但壞女人在曆史中的作用卻不容忽視。

      將一塊磁鐵投入沙堆中,磁鐵表面便會粘上些許鐵屑,磁鐵吸引鐵屑,是因爲存在磁場。


      圍繞著權力,也有一個看不見的權"場"。各種意有所圖的人都會在"權場"中向著權力中心作定向移動。于是就有了"包圍"。包圍是客觀存在的,在我們中國,有權力就一定有包圍。

      權力越大,包圍就越厚。

      一個皇帝周圍,有三宮六院,無數的宮女(唐朝後宮宮女最多時可達數萬人),無數的太監,無數的虎贲勇士,還有皇親國戚,文臣武將。千軍萬馬,銅牆鐵壁,把一個"寡人"包圍在當中。

      寡人心裏高興,就要走出去巡視。但即便他真的走到了田間地頭,也得不到真實。因爲"下面"的人熟谙蒙騙之術。一切場景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滴水不漏,皆大歡喜。

      魯迅先生認爲,"猛人倘能脫離包圍,中國就有五成得救。"先生因此想作一篇《包圍新論》,講述"包圍脫離法"。"然而終于想不出好的方法來"。

      我那時就很悲觀,魯迅也如範蠡一樣,是中國最聰明的人,居然想不出好方法。

      後來聽說瑞典首相出門不帶警衛,上班乘公交車。心想,答案就在這裏了,包圍是可以打破的呀。

      第四定律,敵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題爲"敵戒"的短文,其思維邏輯與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轉錄如下:

      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爲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爲利之大。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晉敗楚鄢,範文爲患;厲之不圖,舉國造怨。孟孫惡臧,孟死臧恤,"藥石去矣,吾亡無日"。智能知之,猶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敵存而懼,敵去而舞,廢備自盈,祗益爲愈。敵存滅禍,敵去召過。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懲病克壽,矜壯死暴;縱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詩,思者無咎。

      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独柳公认为,有敌人是好事。毛泽东对这篇短文推崇备至。 毛泽东一生,空前绝后,以他的眼光,审视历史,何以对这篇短文情有独钟? 古人治国,由大乱到大治。毛泽东治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把整个中国搞得如火如荼,水深火热。毛泽东的斗争哲学是否与《敌戒》中宣示的哲理有某种契合? 千年大树,其里皆空。我们这个老大帝国,历经几千年,早已完全腐朽了。

      比較中國的曆史與西方的曆史有很大的不同。歐洲大陸,自羅馬帝國以後,列國爭雄,就像我們的春秋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總有打不完的戰爭。一個國家,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必須勵精圖治。所以,西方文化中的主旋律是競爭。西方的政治、哲學,市場經濟,都強調競爭。在他們的電影、遊戲中,充斥著激烈的爭鬥場面。

      我國的曆史與歐洲完全不同,自秦統一以後的兩千年,幾乎一直是一國獨大的局面,周邊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與經濟實力可以與這個中央帝國"度長絜大,比權量力"。沒有強大的敵人,失去了外部的壓力,內部自然就腐化。未聞邊塞號角,但見歌舞升平。自秦以後,皇朝的曆史,一代不如一代,整個社會的精神處于退化之中。正是這種曆史環境長期地作用,使中國人鸩於安樂,不思進取,怯懦畏葸,麻木不仁。

      中國人發明了火藥,把他造成鞭炮,用于喜慶娛樂之中。西方人卻把他造成武器,使人類
      的戰爭由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沒有了競爭的壓力,也就失去了不斷創新進步的動力。
      當今世界,美國人橫行天下。是三次大戰(兩次熱戰一次冷戰)造就了美國人之"橫"。中國人講究"中庸",講究"和爲貴",這是我們的哲學,我們的傳統。熱愛和平是一件好事
      ,但前提條件是不會有別個打進來,亡了國。

      我不是法西斯式的好戰分子,對于階級鬥爭那一套更是深惡痛絕。但我相信達爾文的進化
      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中華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克服我們
      千年之惰性,振奮民族精神,從容面對當今世界的挑戰和競爭。

      梁啓超鼓吹《少年中國說》,"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霹雳之聲,
      撼人心魄。

      第五定律,朋黨定律

      唐穆宗時期,以李德裕爲首的士族出身官員結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爲首的科舉出身
      官員結成一派,兩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傾軋達四十年,史稱牛李"朋黨之爭"。

      中國曆史上這樣的"黨(派)爭"持續不斷。

      西漢有外戚、宦官作祟,東漢有清議黨锢,魏晉南北朝有士族門閥,唐有劉李黨爭,宋有
      "元祐黨人碑",明有東林黨、宣黨、崑黨,清有帝黨、後黨,***內有黃埔系、cc系、
      政學系等。

      各朝各代,都有朋黨、幫派,是一個很有中國特色的曆史現象。朋黨現象,有其社會根源


      中國傳統社會的最大特點是,他是一個宗法社會。

      一部《紅樓夢》,其隱含的意義,不是什麽反封建。《紅樓夢》用一個淒絕動人的愛情故
      事,向我們展示了古代宗法社會的基本結構及其運行特點。榮甯二府,是一個大的(宗族
      )家族。像一棵大樹,有主幹和旁枝。"親不間疏,後不僭先。"有規有矩。賈王史薛,四
      大家族,互相倚持,結爲勢力。更有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彼此回護。構成一個複雜的體
      系,盤根錯節。只有明晰了其中的脈絡,才算真正讀懂了《紅樓夢》。


      中國宗法社會的特點之一就是盤根錯節。

      一個人立于社會,並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關系,親戚關系、鄉黨關系、
      同學關系、師生(徒)關系、戰友關系、同事關系、朋友關系、幫會關系、同志(道)關
      系等等。

      這些關系構成了一個人的社會資源。聰明的人,運作得好,前途無量。

      無論處廟堂之高,江湖之遠,都能見到中國人在忙著拉幫結派。像一個個勤奮的蜘蛛,編
      織著屬于自己的網絡。

      網絡越大、越結實,捕獲就越多。

      現在說打貪官,須先搞清楚,貪官後面的保護傘有多大,前後左右鐵杆關系有多硬。否則
      貪官打不到,反倒捅了個馬蜂窩。

      對于中國的朋黨現象,自古以來就有兩種不同的觀點,褒貶不一。持否定觀點的人認爲,
      "結黨營私"。宋朝歐陽修卻認爲,"小人無朋(黨),惟君子則有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由于社會和曆史的原因,中國人常常結爲宗派,十分自然,是一
      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許多人對此十分忌諱,刻意回避,諱莫如深。其實大可不必。

      像毛澤東這樣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公開承認,"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
      怪。"

      倒是日本人比我們痛快,他們的政黨內部就分爲不同的派別,公開活動,堂而皇之。這是
      日本國內政治的一大特點。

      第六定律,黃宗羲定律

      所謂"黃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據黃宗羲的觀點而總結出來的某種曆史規律。內容是關
      于"帝國千年以來"通過"並稅式改革"解決"農民負擔問題"。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
      革者的初衷是要通過"並稅"的方式減輕農民負擔。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農民的負擔非但沒
      有減輕,反倒愈益加重。黃宗羲稱爲"積累莫返之害"。

      依常理來看,是有些奇怪。像王安石這樣的改革家,詩文寫得極好,富有智慧,怎麽也會
      犯一些不斷被重複的簡單的錯誤?

      中國的農民對此有他們自己的解釋。在農村普遍流傳著一種說法,"上面的經是真經,都
      是下面這些歪嘴和尚把經念歪了。"

      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經念歪?考其原因有二。一是和尚水平太差,不會念經;二是和尚故意
      要把經念歪。我以爲後一種情形居多。

      吳思先生在其《血酬定律》一書中提到明朝官員的薪俸太低,其各項必要的支出加在一起
      高過俸祿的收入。吳先生認爲,與其他各個朝代相比,明朝官員的俸祿是最低的。明朝官
      員俸祿雖低,尚有俸可領,而在王莽時期,官員們從朝廷中領不到錢,俸祿爲零。

      讀史讀到這裏,覺得十分有趣。不給官員發薪,難道讓他們去喝西北風?自古有喝西北風
      的老百姓,未見有喝西北風的官員。

      結果是王莽時期的官員卻因零俸祿政策而大發其財。既然朝廷不給發薪,他們只好自行解
      決,正好有了借口,可以理直氣壯,大肆搜刮。

      在我們推行各項改革措施時,經常碰到的一種情形是,"兩頭熱,中間涼。"中間熱不起來
      ,自有其道理。

      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霍布斯認爲,人是自私自利的動物,每個人都努力要保持自己的生命
      。這種"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是人類一切行爲的基本動力。

      Selfpreservation,一個很好的詞,每個人都會Selfpreservation。我以爲,既然每個人
      都會Selfpreservation,官員們的Selfpreservation也是自然的,無可非議。

      爲甚麽和尚要把經念歪?爲甚麽中間熱不起來?皆因爲中間的官員們認爲改革不利于他們
      的Selfpreservation。

      要Selfpreservation的官員去爲供養他們的農民減輕負擔,這是一個典型的邏輯悖論。

      在這個悖論中,最關鍵的是農民和官員之間的供養關系,假如去掉這種關系,悖論就不能
      成立。或者,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由中央財政給官員們以補償,兩方都不吃虧,"中
      間"也就沒有道理再涼下去。

      王安石的變法,十分缜密,像"青苗法"之類,仔細閱讀其內容,確實爲農民考慮得十分周
      全。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這樣的殚精竭慮,最後卻惹得民怨沸騰。是各級官員和胥吏在其中做了手腳,搗了鬼,把一件好事攪成一塌糊塗。

      吳思先生所說的"潛規則",正是官員胥吏們的搗鬼之術。官員們搗鬼有術,他們不僅有"
      潛規則",有時更是肆無忌憚,毫無規則,隨心所欲。如老百姓所說,"和尚打傘,無法(
      發)無天。"

      這裏說的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和尚要吃飯,一個是和尚會打傘,兩者之間有一定的
      聯系。和尚要吃飯是正常的,也是正當的,不給他們吃飯,或吃不到好飯,他們就會去"
      打傘"。

      中國曆史上有過許多次變法,成功的不多。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執行難"。好的法律,好的
      政策,到了中下層官員手裏,常常會走了樣。批評者常常把矛頭指向中下層官員。我以爲
      雖然是中間環節出了問題,根源卻在上面。表面上是一個"執行難"問題,實際上是一個設
      計問題。

      設計一個好的政策(比如說"青苗法"),同時也應配備一個好的"路線圖"。在這個"路線
      圖"中,必須把"和尚要吃飯問題"與"和尚會打傘問題"列入日程。不考慮並重視"和尚"問
      題,好的政策就只是空中樓閣。或者我們說,一個好的設計師,要想把他設計的好政策付
      诸实施,顺利推行,必须首先把"和尚" 安顿好,否则,"黄宗羲定律"就会不断重演。

      第七定律,五世而斬定律

      1856—1860年,太平軍兩次打破圍困天京的清軍江南、江北大營,取得大捷。

      有人說,雖然打了勝仗,但客觀上卻幫了清廷的忙。何以這樣說?

      駐守江南、江北大營的是清廷"精銳"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綠營兵"射箭,箭虛發;馳馬,
      人墮地。"八旗兵則更爲腐敗無能。兩營潰敗,湘軍成爲清廷主力,形勢急轉直下。

      當年八旗兵入關,真是"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這只凶猛的老虎後來爲什麽會變成如
      此熊樣?

      富貴人家,總是難以持久,是中國曆史的規律。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個有
      本事的君子,得了個好位子,掙了一大份家業,想把他千秋萬代的傳下去。但"五世而斬
      ",君子的夢想終會被殘酷的現實所擊碎。

      老百姓的說法,更加令人掃興。他們說,"富不過三代"。

      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貧與富,是在不斷地轉換。也許這是一種自然的調節,自然的公正.

      爲什麽富者不能恒富?富貴人家之所以會出敗家子,我以爲原因有四:

      一曰"驕"。

      八旗兵入關,滿人成爲統Zhi階級,擁有特權。八旗子弟一不務農,二不做工,對漢人有
      強烈的優越感。

      由"骄" 而"横",一些贵胄子弟仗恃父兄的特权,在社会上横行霸道,欺男霸女。

      紅樓夢中的薛蟠,打死人命,搶了丫頭,揚長而去。古代法律,不僅"刑不上大夫",亦且
      "刑不上大夫之子"。

      二曰"奢"。

      八旗兵入關,大肆擄掠。許多人在戰爭中聚斂了大量的財富。

      西方人擁有了財富,會把他變爲資本,不斷增值。我們中國的富人比較缺少這種進取心,
      尤其是一些新貴,有一種暴發戶心態,喜歡彼此攀比,講排場,一擲千金。像"石崇與王
      恺爭豪"這樣的事,是一種流行病,一直流行到今天。

      生于錦繡叢中的富家子弟,耳濡目染,他們的攀比和揮霍,更是青出于藍。

      惟其如此,才有了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

      三曰"淫"。

      古人告誡我們,"富貴不能淫。"此處"淫"字之義,乃是迷惑與放縱。


      之所以有這樣的告誡,是因爲富貴能迷惑人,使人放縱。通常我們說,飽暖思淫欲。或者
      像現在人們所說的,男人有錢就學壞。有錢會使人們産生更多的欲望。外部世界又充滿了
      各種誘惑。內部的欲望碰到外部的誘惑,兩者一拍就合。

      已經成熟的男人尚且無法抵禦社會上的各種誘惑,小孩子的自制力如何比得上男人?

      四曰"逸"。

      "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這句話流傳很廣。

      好爸爸是很有用的,他可以幫我們進入好大學,幫我們安排好工作,幫我們步入上流社會
      ,過安逸生活。但好爸爸也有副作用,他使我們失去了艱苦奮鬥的精神。在這個競爭激烈
      的社會,一旦失去了好爸爸,美麗的象牙塔便會轟然倒地。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有了更多的富人,富人子弟如何承繼父業,已成爲一個問題。解決富
      家子弟問題,我們的學者開出藥方來是四個字,"加強教育"。像美國人,注重培養孩子的
      自立能力和自尊精神。據說他們那邊百萬富翁的孩子也會利用假期去打工掙錢。

      一些富家子弟,驕奢淫逸,根本不是什麽教育問題,他有深刻的社會曆史背景。正是那樣
      的社會,那樣的傳統,生出那樣的孽障。富家子弟,驕奢淫逸,根本是一個社會問題。

      有晉人撰文說,某晉商家業興盛達兩百年,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定律。家業延續兩百年
      ,確實了不起。但兩百年後又如何?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第八定律,權大欺主定律
      這個題目是我從一本題爲《蔣黨真相》的書中看來的。

      書中說,清末權臣袁世凱,爲大清帝國送了終,人稱"權大欺主"。蔣介石從這件事中吸取
      教訓,其"禦下之術"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個派別和山頭(黃埔系、cc系、政學系)相爭
      ,各派彼此爭鬥、鉗制,需從蔣那裏尋求支持,于是蔣超越各派之上成爲無法撼動的最高
      領袖,雲雲。(早年讀過的書,印象十分模糊了。)

      幾千年的中國曆史,有一個難解的結始終困擾著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權大欺主"。

      曆史上"權大欺主"的事屢見不鮮。楚成王兒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殺;吳國公子光派專諸刺
      殺王僚;西漢末有王莽篡漢;晉有"八王之亂";三國時期有曹操、司馬昭擅權;隋有楊廣
      弑父殺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宋有趙匡胤"黃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難"之變等等


      在封建皇朝,存在著兩種大搏弈。一種博弈發生在皇帝和皇儲(太子)之間,另一種博弈
      發生在皇帝和權臣之間。皇帝和皇儲,親生骨肉,也會爲了權力生死相搏。虎毒尚且不食
      子,帝王家庭內,卻會上演父(母)殺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殘的慘劇。皇帝和權臣間更
      有說不盡的恩怨。"君臣一日百戰",君權和相權較力,外戚或宦官擅權,朝堂和皇宮從來
      都是權術和陰謀的演練場。皇儲和權臣是中國曆史上最危險的人物。說他們危險是因爲他
      們存在的本身就是對君王權力的威脅,他們自身也因此時刻處于危險之中。這種危險狀況
      有時會演變成危機,甚至發生大的動亂。

      如何防止"權大欺主"是中國古代政治學最大的課題之一。

      我的專業是《園藝學》。我們有一個名詞叫頂端優勢。當一棵大樹中心幹上的分枝高過中
      心幹時,其生長勢會強於中心幹,最終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是因爲"生長勢"的對比發生了變化,終于成爲"強枝弱幹"。在帝國的朝堂上,
      當帝王與臣下"權勢"的對比發生變化時,也會有"取而代之"。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一樣,對
      優勢地位的競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項羽見到秦始皇出遊的儀仗時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則說,"大丈夫當如此也。"我想
      人群之中心生羨慕的應當不止是這兩人。人們常說,"打江山,坐江山。"何謂"坐"?"坐
      "就是享用。把一個大餅送給一個饑腸辘辘的窮漢,窮漢會"享用"賜給他的美食。一個皇
      帝,他所"享用"的並非一個大餅,皇帝打下了"江山",他"享用"整個國家。無數美女,多
      少美麗與溫柔,還有各種奇珍異寶,山珍海味。這樣的"享用",怎不令世人羨慕?

      現時的人把權力叫做"公共權力",認爲"主權在民",古代人的觀念則完全不同,他們說,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芸芸衆生只不過是一群馴順的綿羊,皇帝和官吏執長鞭鞭笞天下
      ,他們是牧羊人。一切權力歸于統Zhi者,是統治者的私有物。正是這種權力私有的特性
      ,導致了無休止的爭奪。象是一個金蘋果,被衆人搶來搶去。"高才捷足"者從血泊中搶到
      它,然後"坐天下",享用整個國家。

      西方資本主義也有爭奪,他們爭奪的是金錢,物欲橫流,我們稱之爲"拜金主義"。

      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人更看重權力。有了權力就有了一切,我
      將其稱爲"拜權主義"。

      人們常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人之欲望,難道僅僅只有食欲和性欲?**時期,我感
      受到人世間還有一種欲望,超越食欲和性欲。那樣的饑渴,那樣的迫不及待,那樣的不顧
      一切,那樣的不知羞恥,那樣的不擇手段,那樣的心毒手狠,心心所念,只是爲了權力,
      這就是"權欲"。人世間居然會有這種東西,如此強烈,令我驚奇,

      古代權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拜權主義",兩者疊加,在中國曆史舞台上
      ,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連續劇。

      還有一種原因導致"權大欺主",有人將其稱爲"權力結構的不穩定性"。

      《左傳》雲"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
      仆,仆臣台。"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這句話,清晰地勾勒出封建社會的基本結構。其主要特征是"一級壓一級",形成一種壓力
      —穩定結構。整個系統的穩定,取決于壓力的梯度,越往上去,壓力越大,權越重。根據
      韓非子的學說,處于這種壓力結構最上端的君王,必須具有一種強大的"勢"(以勢壓人)
      ,君王一旦失去其"勢",整個壓力系統就會崩潰。一般開國的君王,熟谙權術,具有鐵腕
      ,擁有某種強"勢",下面的人攝于其"勢"而不敢有非分之想。這種鐵腕和強"勢",在其後
      人那裏卻難以爲繼,甚至出現像晉惠王這樣昏聩的白癡,或像溥儀這樣幼年登基的小皇帝
      ,強"勢"蕩然無存,于是出現"強枝弱幹","權大欺主","取而代之"。

      "權大欺主"是封建社會始終沒有解開的一道難題。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寫的是中國知識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的知識分子就變成了"毛"。

      "毛"是個什麽東西,有一股腥膻之味。堂堂乎文人雅士,怎麽會是"毛"?

      秦之前,文人們曾經有過一段美好時光。他們負笈而行,周遊列國,天馬行空,十分浪漫
      。那時的人,他們"笈"中裝著的那份精彩只屬于他們自己,獨一無二。他們背負著它,走
      遍世界。他們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說服全世界。他們的思想像淩空而過的天馬,高遠而神
      奇。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噴湧而出。清泉彙集之處,
      是大海,激蕩澎湃。

      秦以後的文人,他們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經書和教義,他們整日誦詠的是別人思想的片斷
      。文人們沒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幹涸了。天馬沒有了,只剩下一些依
      附於皮上的隨風抖動的"毛"。

      文革時期,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他正在思索和撰寫一篇真正具有"獨立見解",與別人觀
      點完全不同的大塊頭文章。我問他,"林*彪說,我們這麽大的國家,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思
      想。這是什麽意思?這是說,所有人的思想,都要統一,最後只能有一個思想,就是毛澤
      東思想。你現在不講統一,反倒要獨立,你是活得不耐煩了?如果說你寫文章是要闡釋某
      人的思想,那叫什麽'獨立見解''''?"朋友甚感迷惑,終于沒有寫完他的"大塊頭"文章。

      秦始皇時代,確實有過一些活的不耐煩的文人,他們執著於"自成一家",不肯統一,後來
      都被秦始皇送到"坑"裏去了。自那以後,文人們都學了乖,知道"坑"的厲害,自覺地維護
      "統一",不再鬧獨立性了。

      林彪的話,含有某種哲理。我們這麽大的國家,如果人人都固執己見,都要按自己的想法
      去做,百人百性,衆說紛纭,豈不是亂了套?千人敲鑼,一錘定音。沒有這一錘定音,千
      面鑼只會敲出雜沓之音。

      我以爲秦始皇統一中國,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統一了中國人的思想。不過,這
      件事的難度相當大。"車同軌,書同文,"做起來並不難。而要把這些十分固執的文人的思
      想統一起來,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難奏其效。


      但秦始皇的做法過于血腥,後人诟病甚多,稱其爲"霸道"。到隋唐時代,使用的方法就先
      進得多,不再用"霸道"而改用"王道"。如果說秦始皇采用的是"大棒"政策,唐代以後則更
      多采用"胡蘿蔔"政策。應用科舉的方式,使那些出身于豪門或是寒門的士子們都有了進身
      之階。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甚於焚書。"說的就是這種"胡蘿蔔"政策的有效性和先進性


      無論"大棒"還是"胡蘿蔔",都只是外因。使知識分子變爲"毛"的還有其內因。

      有人說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我以爲這種說法並不准確,至少在我們中國不可以這樣說


      如果要用社會的良心去定義知識分子,中國文人的大多數都會被排除在外。

      許多人不喜歡"文人"這個詞,甚至以爲他是一個貶義詞。把"文人"的"文"去掉,他和普通
      的人就沒有甚麽大區別。一樣的有七情六欲,一樣的要食人間煙火。治國者爲他擺下了盛
      宴,有"顔如玉"、"黃金屋"、"千盅粟",他們怎可拒絕?自然就會有"學成文武藝,貨與
      帝王家"的忠心。這是順理成章的。當然,文人與普通人還是有一點區別,他們的功利心
      比普通人更爲強烈。這些都是文人變"毛"的內因。

      在"內因"與"外因"的雙重作用下,中國的知識分子都變成了"毛"。這種變化緣於一種不可
      抗的力,所以成爲一種規律。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宿命,千年不改,萬人一律,沒有哪
      個可以逃脫。

      舉國一致,只有一個思想,歐洲人沒有做到,我們中國人做到了,這是很值得驕傲的。但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有利必有弊,對于我們的成績也須一分爲二。知識分子都變
      成了"毛",依附於"皮"之上,當然很好。只是要從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産生出像洛德、
      盧梭這樣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決無可能。晚清以後的落後與挨
      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種曆史的必然。

      第十定律,槍杆子裏面出政權定律

      思童 发表于 2007-8-30 18:16:48

      這篇文章和很長,我的好好看看,才能下定論.

      思童 发表于 2007-8-30 18:19:00

      雨兒這幾天的帖數跟不上啊,人氣不往還是作品的質量跟不上呢?

      方舒 发表于 2007-8-30 18:31:05

      看看\看看\看看就知道了

      陽光雪 发表于 2007-8-31 04:08:18

      好長呀慢慢看

      雨兒 发表于 2007-8-31 04:28:23

      定律先生,你夠意思.
      你再不努力,**子就難過了

      宜友 发表于 2007-8-31 08:58:48

      以下是引用雨兒在2007-8-30 20:28:23的发言:
      定律先生,你夠意思.
      你再不努力,**子就難過了

      誰要難過了啊?行,偶不再發定律還不行嗎?偶現在就改,偶改專門回帖了。如何?哈哈~要是讓專看回帖那老頭看見,一准要打我PP了。

      俺是保定地 发表于 2008-11-9 20:25:44

      俺怎麽看不懂呢?

      清風明月 发表于 2008-11-9 20:44:54

      關于這些定律離我們不懂

      罖靈 发表于 2009-5-19 17:02:41

      真的挺長的

      喜洋洋 发表于 2010-11-17 19:32:05

      我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香水百合 发表于 2010-11-17 19:37:34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影子 发表于 2013-4-11 16:22:35

      什麽事都不能有第一次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曆史十大定律》(推薦)網上的這篇文章給朋友

      HoME开心激情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