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激情电影

    1. <form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form>
      <address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nobr></address>

      思童論壇

       找回密碼
       注冊賬戶
      搜索
      查看: 2035|回複: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明節由來】

      [複制鏈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 17:18: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爲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爲同一個節日,成爲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初一寒衣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爲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複蘇,可以春耕播種了。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爲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爲鹌;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産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于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饑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請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複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挂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曆,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爲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爲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爲一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爲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诏定寒食掃墓爲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爲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掃墳茔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爲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2#
       樓主| 发表于 2009-4-1 17:22:26 | 只看該作者
       清明古詩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3#
       樓主| 发表于 2009-4-1 17:24:45 | 只看該作者
      祭奠!
      4#
      发表于 2009-4-1 18:22:00 | 只看該作者
      半夜三更鬼敲門,路上行人欲斷魂[em13][em13]
      5#
      发表于 2009-4-1 19:13:44 | 只看該作者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
      6#
      发表于 2009-4-1 21:03:22 | 只看該作者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
      7#
      发表于 2009-4-2 02:10:38 | 只看該作者
      半夜三更鬼敲門,路上行人欲斷魂!
           [em1][em10][em10]
      8#
      发表于 2009-4-2 03:24:07 | 只看該作者
      長知識了![em14]
      9#
      发表于 2009-4-2 03:24:41 | 只看該作者
      牧童遙指杏花村!
      10#
      发表于 2009-5-24 17:58:35 | 只看該作者
      清明時節雨紛紛街上行人欲斷魂
      11#
      发表于 2010-12-9 01:03:16 | 只看該作者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

      QQ|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思童網

      GMT+8, 2025-9-10 22:16 , Processed in 1.093925 second(s), 17 queries .

      Copyright © 2003- 思童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4009328號-1 Powered by Discuz!

      快速回複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HoME开心激情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