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激情电影

    1. <form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form>
      <address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nobr></address>

      思童論壇

       找回密碼
       注冊賬戶
      搜索
      樓主: 廖信忠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們台灣這些年:講述台灣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連載)

      [複制鏈接]
      21#
       樓主| 发表于 2009-11-24 07:08:48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1983,“六義士”劫機




        1983年5月,一架大陆的民航机,从沈阳飞往上海的途中,被劫持到了“南韩”。参与这次劫机的六名青年降落“南韩”后,立刻表示要投奔台湾。台湾当局在当时意识形态挂帅之下,并未依国际反劫机公约将他们视为“劫机犯”,反而称他们为“夺机六义士”。本来劫机者是要受到“南韩”政府审判的,台湾当局却动员一切力量声援他们(包括在“南韩”聘請律师为他们辩护等)。
        經過“南韓”拘留、起訴、判刑確定,並羁押了一年三個月後,在1984年8月,利用洛杉矶奧運的喧騰,劫機者被悄悄遣送到台灣。他們來到台灣的第二天,立即被蔣經國接見。當時的***當局頒發給他們約1700萬台幣的獎金作爲生活費,還安排他們就業與就學,可謂風光一時。
        這件事很快就被人淡忘掉,隨著時代的改變,英雄的光環也已不在。再之後的劫機者也改由人機分離的方式處理,飛機先送回去,人則當做劫機犯先在台灣關個幾年,然後遣送回大陸。
        再聽到“六義士”這個詞,已經是1992年了。“六義士”其中之一的卓長仁投資地産賺了錢,卻在轉投資其他時血本無歸,犯下了綁架案並撕票,被判死刑,拖了十年後才執行。





        1984
        我們台灣這些年:上小學





        1984年的3月,發生了一件“螢橋小學學生被潑灑硫酸事件”,到現在我還記得那個可憐的同學叫官聲彥。
        上一年級前的暑假,我又回到鄉下老家去,在鄉下那台收訊不是很清晰的破電視上一次又一次看著菲律賓反對派領袖艾奎諾.科拉蓉回國在機場被刺的畫面。在那個炎熱的夏天裏,風扇一邊嘎嘎地吹,大家一邊坐在榻榻米上討論這件事。台灣會特別注意這件事,是因爲艾奎諾當時就是從台北乘中華航空的班機回菲,在機艙門口下樓梯時就被打了一槍。他倒下的那畫面,深深地烙印在我心裏,一直忘不了。
        沒想到兩年以後馬科斯就下台了,我又在同一台電視機上看到艾奎諾.科拉蓉夫人上台。
        這一年,我上了小學。其實像我這種11月生的,應該是在來年9月才進小學才對,但關心孩子者如我媽,爲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所以當年就把我弄進小學。方法是,找個認識的小學校長,先把我弄進去讀三天,然後再轉到我家旁邊的小學。因爲那間學校在陽明山上,所以,我還記得那三天我媽每天都帶著我坐公交車上山的情景。
        上小學後,我開始學鋼琴,一直彈到我上中學爲止。學鋼琴是個很痛苦的回憶,因爲那個老師特別嚴格,一發現我彈錯,一塊小木板馬上就向手背打了下去,也不管彈完了沒!
        當時台灣生活水平開始提高了,父母喜歡把小孩送去學各種才藝:英文、音樂、畫圖是基本的,可能還有什麽心算、珠算、功文、數學的。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父母在彌補自己以前無法學這些東西的缺憾,就是所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可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一開始沖太快又有什麽用?
        上小學,我開始接受正式的教育,乖乖的,進到學校裏見到蔣介石銅像都要鞠個躬才繼續走,而且不能走過之後朝著蔣介石的屁股敬禮,否則會被罵。
        學校也開始規定上學要講國語,如果被發現講閩南語要被罰。所以,小孩爲了向大人爭寵而暗生的劣根性也在這時出現了,各種打小報告的人紛紛出現。但小孩子就是笨,老師聽了其實也不會太在意,只是笑笑而已。
        一般小學的班級裏,會有一些幹部,除了班長副班長外,還有如——
        風紀股長:就是抓你不守規矩,是大人的黨羽。
        學藝股長:其實就是幫老師收簿子。
        衛生股長:檢查每天早晚掃地有沒有掃幹淨,並分配打掃區域的。
        總務股長:收班費的。
        ……
        除此之外還有值日生,一天兩名,也就是下課擦黑板,提水桶,幫老師倒茶等雜事。
        每節課就在老師走上講台,然後大家喊“老師好”,老師說“各位小朋友好”的儀式後開始,然後下課前也會重複敬禮一次:“謝謝老師!”其實小學一年級的老師,人都還不錯,也不會跟小朋友計較太多。
        那時候,老師說的話簡直就跟聖旨沒什麽兩樣,小朋友開口閉口就是“老師說”。老師總是說“小朋友不可以穿越馬路哦,有斑馬線要走斑馬線……”後來大一點兒時,有一次,我不小心看到老師穿越馬路,幼小純真的心靈頓時受到極大的沖擊。
        到了每天放學前的最後一節課,下課時班長會喊“起立!立正!敬禮!”這時候大家就會同聲說:“老師再見,小朋友再見,大家明天見!”不過比較頑皮的小朋友就會故意說成“大家明天都不見”。

      22#
       樓主| 发表于 2009-11-25 06:39:34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台灣第一間麥當勞開業、海山煤礦爆炸案





        台灣第一間麥當勞在1984年開張了。對小孩子來說,這可能比其他事情都重要。那場開張儀式辦得熱鬧非凡,結果第一周營業額就達到140萬元,打破了當時的全球最高紀錄。“健康歡樂又明亮”的麥當勞,漸漸成爲死小孩心目中的聖地,紛紛吵著父母帶他們去吃。結果這一間麥當勞,在當時會有老阿公老阿媽從中南部包車北上參觀,成爲一個另類的觀光景點。還有主婦聯盟也來湊熱鬧抗議,說漢堡賣得太貴、垃圾食品之類的,不管怎麽說,當時的那家店真是熱鬧非凡,風光無限。
        而麥當勞的快速展店,每展一處,均帶動當地的房價飙漲。當然有另一個說法是,當時台灣土地到處都在漲,麥當勞地點又選得好,所以麥當勞跟地價有種魚幫水水幫魚的關系。反正,短短的時間內,我家旁邊的馬路兩邊,當初的國外快餐巨頭——麥當勞、肯德基、溫蒂漢堡均相連而開,一場快餐業大戰就活生生地在我家附近上演。當然,那整個地段的地價都狂飙起來。
        所以當初別人問我住在哪裏,我總是回答“麥當勞旁邊”,無形中還會有種虛榮感。
        很快,小學生的休閑活動開始變成去快餐店了,這三家店也開始搶占小學的午餐市場。每天中午,麥當勞的工作人員把大批食物拿到學校傳達室門口分時,總會引起很多小朋友羨慕的眼神。麥當勞在當時的價格的確也是偏貴一點兒,似乎吃麥當勞的就高人一等,是種非常享受的事。等我開始能自己打工賺錢時,可能是小時候的欲求不滿,有一陣子我簡直就是狂吃麥當勞的各種食品,每一頓都吃得飽飽的。那一陣子吃了那麽多垃圾食物,怪不得特別胖。
        每次經過那條路,都會看到三家店標志性的人偶以親切的微笑立在店門前。小朋友坐公車經過那條路時,都會大聲喊:哇!麥當勞叔叔!肯德基爺爺!溫蒂姐姐耶!
        麥當勞叔叔的造型是他的一只手伸開,做歡迎狀;肯德基老頭的造型大家都知道,詭異得慈祥,呵呵地笑,手挂著拐杖;溫蒂姐姐的造型是雙手做向人撲來擁抱狀。
        有一天我很早起來上學,看到這麽一幅匪夷所思的畫面:麥當勞叔叔像是打了肯德基老頭一巴掌,溫蒂夾在中間好像在勸架似的把兩人推開。不知道是哪個好事者幹的。
        過了幾年,溫蒂漢堡因代理商經營不善,黯然退出台灣市場。而在1992年時,就在那第一間麥當勞,發生了炸彈爆炸案,炸死一個拆彈警察,成爲當年的熱門新聞。

        這一年年底的海山一坑煤礦災變,也是當年大家茶余飯後的話題。這兩年絕對是台灣煤礦最黑暗的兩年,發生了好幾次的災變,每次都死了將近一百人。
        但是這些底層的工人跟小市民又有什麽關系呢?爲何成爲熱烈討論的話題?因爲有位叫周宗魯的工人奇迹般活了下來。
        周宗魯也是個外省老兵,是個經曆大小戰役的幸存者。據他口述,在戰爭中曾經兩次,全連就只有他和兩三個人活下來,也算是命大的家夥。跟其他外省老兵一樣,周宗魯退伍後沒什麽謀生技能,就去挖煤礦。
        海山一坑爆炸災變後,他被封在坑裏約五天才被救出,是唯一的生還者。在那個高溫40度的坑裏,沒有食物和水分進補,他只好喝自己的尿才活下來,可說是奇迹。
        他覺得是上帝救了他,所以後來當牧師去了。前幾年在街上看到他在傳福音發單張,沒什麽人理他。誰曉得他就是當年轟動全台的人物呢!到現在,每提到台灣的礦業曆史,都不得不提到他。但從這幾次災變之後,台灣的礦業也沒落了。


      23#
       樓主| 发表于 2009-11-26 06:42:24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竹聯幫”幫主陳啓禮與“江南案”






        蔣經國上台後,給人一種特別親民的形象,常常穿著夾克便裝走訪“民間”,結交許多“民間友人”,給人的印象越來越良好,也讓許多民衆對這位原來的“蔣太子”印象不錯,開始對蔣家的印象改觀。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是“民間友人”,那相對的,蔣經國應該就是在“宮廷”,高高在上的喽?那個時候,報紙就常常會看到“民間”這類字眼,可見過去封建的思想余孽仍然占據著人們的思想陣地而不自知,簡單地說,就是奴性。當局施點兒小惠就叫“德政”,其實,這些還不都是當局本來就應該做的嗎?
        無論如何,蔣經國在位的這幾年,民衆對當局在情感上有那麽一些稍微改觀。但是這年發生的“江南案”,又讓大家徹底失望了一次。

        江南本名劉宜良,是台灣報社的駐美特派記者,有一個說法是,其實他也負有收集情報的特工身份。江南在美國期間寫了《蔣經國傳》,並于美國報上連載。這本傳記,詳細地記載了蔣家內部許多不爲人知的八卦以及***內部派系的爭權鬥爭曆史。當時,當局認爲他是爲汙蔑蔣家而心生不滿。
        因此,由當時的情報局長汪希苓經人介紹認識“竹聯幫”幫主陳啓禮,派竹聯幫幫衆赴美國“鋤奸”,在舊金山暗殺了江南。
        結果這件事幹得不夠幹淨利落,加上聰明的陳啓禮已經先行錄了一卷自保錄音帶給別人保管,因此馬上被查出來跟台灣當局有關。美國政府大怒,因爲,台灣情報機構公然派殺手到美國本土刺殺了已經是美國公民的江南。但又有一說,江南原來也是FBI的線民,是三面間諜,所以美國才那麽積極偵查。
        當然,當事人後來都作鳥獸散,四處逃亡,陳啓禮也逃回台灣。這件事除了讓民衆對當局有非常非常負面的印象外,也讓民衆深深感到黑社會之恐怖——當局原來與黑社會有這樣的挂鈎!
        蔣經國到底知不知情,到現在還是衆說紛纭,但執行策劃者是他的兒子蔣孝武。後者本來應該是最有希望成爲接班人的,後來雖然他沒事,但也從此被外放到島外冷凍著。
        後來當局爲了轉移話題,拾回形象,在當年年底也展開了台灣史上最大的一次掃黑行動“一清專案”,許多大哥不管有事沒事通通落網。在過去,“綠島”本來是專門關政治犯的地方,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變成了“大哥的故鄉”,號稱“綠島大學”——要成爲大哥,都要先去那裏“進修”一下。
        那時我年紀小,記得電視上總是有掃黑的宣導短片,一堆明星穿著警察的制服,拿著掃把在掃著地上一堆堆黑黑的紙屑,在“掃黑”。
        幾十年後,電視再訪問當時的當事人,他們還是認爲那時所做的是爲了台灣爲了當局,一點兒錯也沒有。看看台灣後來的社會發展,我能理解他們爲什麽仍然覺得一點兒錯都沒有,只是他們認同的對象錯了而已。
        那幾年的流行語是:“他被江南了……”

      24#
       樓主| 发表于 2009-11-28 06:26:02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20世紀80年代初的綜藝節目





        台灣的娛樂工業,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了個爆發式的成長。可以說,大家有了錢,就開始愛聽靡靡之音。
        電視台三台都有許多的綜藝節目出現,尤其是星期六及星期天晚上,是綜藝節目的主戰場。當時的許多主持人或跑龍套的,現在都已經是綜藝界的大佬。不過當時的綜藝節目,在一陣歡樂過後,主持人及來賓們一定都會合唱幾首“淨化歌曲”——不外就是那些“觀念正確、意識健康”,鼓吹樂觀向上人生觀的歌曲,就是怕大家聽太多靡靡之音導致風氣敗壞。于是每當節目結束前,我們就會看到所有參與這次節目的藝人排排站,在各無線電視台大樂隊的伴奏下,一起雙手打拍子,隨著伴奏搖擺,一起高聲齊唱“淨化歌曲”。間奏時,主持人還會順便感謝一下所有來賓,以及由×××指揮所領導的×視大樂隊。
        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印象最深刻的80年代初的綜藝節目,一定是張小燕在華視主持的“綜藝一百”。那時候,美國電影《第三類接觸》的影響很大,尤其是那五個音符。因此,張小燕也打扮成科幻狀,化名“易百拉”來主持其中一個單元,口號就是“達啦哩達啦”那五個音符。
        “綜藝一百”可能是台灣最早的“娛樂新聞”。其中有個單元叫做“流行歌曲暢銷排行榜”,是非常受到大家歡迎的。以全台灣各地唱片行的專輯唱片銷售量爲依據統計,于每周日的節目中發表排行概況,並在隔天的星期一,在《民生報》刊登榜單及介紹。這是台灣第一個流行歌曲的排行榜,每個禮拜天,牽動著萬千歌迷的心。
        華視的“綜藝王國”大概就是從那時開始確立下來的,尤其是星期天晚上的節目,都是傾電視台之力打造的。
        另一個節目是鳳飛飛主持的中視的“一道彩虹”。鳳飛飛在當時是台灣的平民天後,親和力又夠強,受到基層百姓的喜歡,她的許多歌曲如《飛上彩虹》、《掌聲響起》、《祝你幸福》,到現在大家都還能朗朗上口。
        等到鳳飛飛離開台灣後,接替她的節目就是“黃金拍檔”。這是台灣第一個大型綜藝節目,每個禮拜錄制節目都把整個藝文表演會館包下來,讓千余名觀衆進場觀看現場節目。這個節目大受歡迎,幾位主持人張菲、倪敏然、檢場、羅江、徐楓,合稱“黃金五寶”。其實這個節目有點兒模仿當時日本的“志村加藤大爆笑”、“八點,全員集合”等節目,但這也是後來看到“志村加藤大爆笑”的錄像帶才知道的。
        這個節目編排大概也就是一堆戲谑的短劇、唱歌、觀衆遊戲等,但都因爲沒有劇本及固定台詞,一切都是靠五位主持人及特別來賓的臨場發揮,所以也出現了不少超爆笑的突發狀況。
        因爲舞台大,所以一切看起來都超豪華。他們也曾經把軍艦或者747客機的機翼當做舞台來表演,在當時的綜藝節目來說,簡直就是超大手筆。
        “黃金拍檔”不僅捧紅了張菲、倪敏然等人,也捧紅了短劇裏的幾個人,如張菲演的“董娘”、倪敏然演的“七先生”等。還有比如互砸蛋糕面粉等橋段也是那時開始的。每次的短劇一播出,有什麽新的花招,到了禮拜一,一定都是小朋友們模仿的項目,比如說那時候大家特別喜歡誇張地笑倒在地,就是從“黃金拍檔”裏學來的。那時候大家都想去參加“黃金拍檔”的現場錄制,如果誰去了,別人一定羨慕得半死。
        當時當局也很喜歡辦一些大型的綜藝晚會,不過都帶有些政治目的。比如一些名目如“三民主義”藝演晚會、“團結自強”晚會、“雙十”晚會等,而且一定會三台聯播,比如說每年“雙十節”晚上一定都是“四海同心”晚會。一開頭不免就是蛙兵表演蛙操、儀仗隊來表演個操槍分列式,然後歌星唱唱歌。每年必唱的是“淨化歌曲”,而舞台背後一定都動員學生,將練了很久的排字秀展現出來。其實這些內容都大同小異,不過在那只有三台節目的時代,大家也都喜歡看。
        
      25#
       樓主| 发表于 2009-12-1 06:01:29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20世紀80年代初的流行音樂界





        20世紀80年代初的台灣流行歌壇剛脫離民歌的年代,但又受到“民歌世紀”的影響,所以多少還是有點兒清新的感覺。而且,那是一個“玉女”當道的時代。
        林慧萍、金瑞瑤及楊林等人就是這個時代出現的。玉女們總是以清純的形象出現,有一點兒楚楚可憐的樣子,但多是“東洋風”。許多玉女偶像都參考日本的歌手來定位,如當時的金瑞瑤,以一曲翻唱自日本歌曲的《飛向你飛向我》迅速走紅,搭配歌曲的手勢與迷人的長腿,風靡于青少年間。而有點兒走憂郁路線的林慧萍,很明顯的就是模仿中森明菜。至于楊林呢,以一首《玻璃心》而大紅,她的標准動作就是左手握拳,輕拍著臉嘟嘴微笑。那時候的少女們,都瘋狂地學著這樣笑,硬是把前兩位擠了下來。現在看來,當今“90後”們自拍時的“招牌”動作,早在30年前就流行過了。
        而轉入幕後,劉文正組“飛鷹唱片”,推出了伊能靜、方文琳、裘海正三位新人組成“飛鷹三姐妹”:日本漫畫美少女般的伊能靜,氣質路線的方文琳,運動健美型的裘海正。後來,方文琳緊追在楊林後面搶奪玉女寶座。這些玉女歌手們,大多數是受到男性歌迷的喜歡,以現在的術語來說,都是走“療傷系”的路線。在摩托車衆多的台灣,當時要看夠不夠紅,其實就是觀察照片有沒有登上摩托車的擋泥板。當時,方文琳、林慧萍、楊林並列爲摩托車後擋泥板最熱門的三大玉女偶像。
        當然,那個時候在歌壇,羅大佑是相當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對知識分子而言。他當時一身離經叛道的造型,加上又是那麽才華洋溢,尤其《戀曲1980》和《童年》等歌,無論是詞曲還是演唱方式,都跟以往的音樂有著耳目一新的不同。接下來,他又推出《之乎者也》與《鹿港小鎮》等更含深層意義的歌曲,雖然有抗議精神,卻也引起更多年輕人共鳴,馬上造成極大轟動。而費玉清當時也越來越受歡迎。早期國語歌分爲兩大主流,一個是有官定意識的“淨化歌曲”,另一個就是所謂的“靡靡之音”。早期費玉清就屬于前者,到後來才開始唱些民謠小調的。另外,充滿了書生憂郁氣息的姜育恒也是這個時候出道的。
        而對小朋友來說,以上幾位影響都不大。一方面歌詞太深,是“大哥哥大姐姐”們喜歡的;另一方面,唱的歌又太古板,媽媽應該會喜歡。對小孩子來說,歌詞和音樂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歌手夠不夠吸引人,特不特別。所以,當初的“蚱蜢王子”李恕權那動來動去好像跳個不停、隨性不羁的演唱風格,真的是抓住了大家的目光。
        李恕權的成名是突如其來的。在某一天,本來名不見經傳的李恕權,首張專輯《回》靜悄悄地上了各唱片行的版面,只不過三個星期的光景,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上“綜藝一百”國語流行暢銷榜的亞軍位置,硬是把當時正紅的林慧萍、鄭怡等歌手擠了下去。李恕權也真的是個人才,在NASA當工程師當煩了就改行玩音樂,居然在美國也能拿了個“格萊美獎新人獎”入圍。李恕權回到台灣後,他那種美式的表演風格及曲風——誇張的奇裝異服,動感的跳舞風格簡直讓青少年們爲之瘋狂而爭相模仿,因此橫掃了當時的排行榜。
        另外還有齊秦、薛越等人也是同時期出道的,因爲那時候的印象不深,在此就不提了。
        女藝人方面,1983年的電影《搭錯車》獲得極大成功,因此大家都會唱上一兩句蘇芮的“酒幹啊倘賣無,酒幹啊倘賣無……”不過小朋友們也僅僅只會唱這一句而已。另外一個對小朋友影響比較大的女歌手應該是“娃娃”金智娟,她那時候還在“丘丘合唱團”裏。大家也都會唱那一句“就在今夜……就在今夜!”(越唱越高亢狀),不過唱到後面基本上也都開始胡亂唱了。
        而同時,最紅的西洋歌曲可能就是《WEARETHEWORLD》。同樣,每天下午掃地時常放這首歌,小朋友們也是只會唱這一句而已。到了1985年,台灣的衆唱片公司及歌星,也來了一次大聯合的“群星爲公益而唱(BandAid)”,由羅大佑等人作詞,寫出了《明天會更好》這首歌,可以說是華語流行樂壇史上最成功的公益單曲。不過後來這首歌被***拿去當競選主題曲,氣得羅大佑不想回台灣。
        
      26#
      发表于 2009-12-1 16:49:54 | 只看該作者
      感覺後來蔣經國比蔣介石厲害多了
      27#
       樓主| 发表于 2009-12-2 08:30:46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20世紀80年代初小學生喜歡的電影明星






        20世紀80年代初,有四位電影演員不只是小朋友喜歡,而且應該算是當時在影壇上最火爆的電影明星了,尤其是電視節目貧乏、電影有更多聲光效果的年代。台灣電影市場簡直就是整個蓬勃起來,主要是以娛樂片爲主。
        這四個人分別是陶大偉、孫越、方正、許不了。在大家的印象裏,前兩個人是一組的,後兩個人是一組的,但是他們四個人也一起拍了好幾部喜劇片。再加上當時這幾部戲像林青霞、張菲、胡瓜、張小燕等人都有參與演出,可說是大牌雲集。
        許不了可以說是當時台灣的喜劇泰鬥,他的出身非常草根,一步步刻苦努力爬上來的,因爲紮實的演藝訓練,說學逗唱樣樣都會。那時候台灣流行“秀場”,即一邊吃飯喝茶一邊看藝人表演的地方。其他大牌藝人可能都要唱歌跳舞加上樂隊才能撐完全場,但許不了光憑說笑話就能撐完全場。他的形象非常滑稽,電影《小醜》的形象深植在當時台灣人的心裏,這部笑中帶淚的電影可說是他的代表作。現在回頭來看這部影片,會覺得他簡直就是一個喜劇天才,周星馳可能還差他遠了。他的人生也跟小醜一樣,在人前盡量表現歡樂給大家看,但背後有各種如工作、黑道等的壓力,只能借酒消愁。那幾年他每年至少都有九部以上的電影,可見壓力之大。就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他得了肝硬化,最後酒精中毒而死,只有34歲。讓人不勝欷歔,也結束了那幾年的“許不了時代”。
        方正跟許不了是同期的人物,當初大家都叫他“大饅頭”,他跟許不了的配合默契簡直已經到了天衣無縫的地步。但他在許不了過世後,也慢慢淡出影壇,後來做生意不太順利,近幾年出現在台灣是2005年的倪敏然過世的場合上,聽說他現在在美國當牧師了。
        孫越和陶大偉這對活寶兄弟,對那時的小朋友影響更大。
        孫越也是個外省老兵,加入軍隊裏的話劇隊後正式開始他的演藝生涯。在早期的台灣電影裏,他都是以大反派的角色出現,後來參與電視演出後,開始轉型爲諧星路線。1981年他跟陶大偉合作的《朋友歌》,可是當時大家都會唱的歌,後來一直到我上了中學爲止,辦什麽活動都一定會放這首歌,影響很大。
        他後來受陶大偉影響,也接受了基督教。1983年的《搭錯車》是他演藝生涯的巅峰,得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這部片很多都是在討論當時台北的眷村改造以及老兵的問題,但劇情很感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自此之後,孫越開始獻身公益活動,現在在台灣雖然已經息影,但形象仍然十分良好正面,大家都叫他“孫叔叔”。
        陶大偉就是陶喆的爸爸,在當時他是個絕無僅有全能型的天才藝人,不管是詞曲創作、畫圖、演戲等才藝都全包了,可說是那個時代的代表藝人之一。他那個娃娃臉,其實大家看了都會覺得輕松。在他的電影或音樂作品裏,總是诙諧逗趣,又有點兒童心未泯,很多都是小人物爲主角,鼓吹著一種樂天、知足、存善的勵志人生觀。所以,民衆對他的印象總是輕松、歡樂、有朝氣。
        當時的小朋友最喜歡的可能就是陶大偉,都叫他“陶叔叔”。主要原因就是他在演藝生涯達到最高峰時,不知道爲什麽,突然跑去做兒童節目,並擔任主持人。那個節目叫“嘎嘎嗚啦啦”。節目裏陶大偉用孫越的形象做了一個小布偶叫“孫小毛”,跟他一起主持。這個節目大受小朋友歡迎,可說是影響了台灣所有20世紀70年代後半段出生的小朋友,家長也鼓勵小朋友看。所以說,在這四個人裏面,陶大偉對我們這群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影響是最大的。
        說到這四個人的合作,就不得不提到朱延平這位導演。他在台灣是專拍商業喜劇片的,近幾年的作品,可說是毀譽參半,2008年的《功夫灌籃》就是他的作品。現在回頭看他幾十年前拍的那些,會發現以前拍的水准怎麽那麽高,現在就拍成這樣子了啊!
        此外,1984年,香港導演麥當雄的電影《省港旗兵》也在台灣上映,是媽媽帶我去看的。現在想起來,媽媽一定不知道那是什麽類型的電影才帶我去看的。片子裏大圈仔的凶狠讓我看得呆掉了,在滑冰場的那場槍戰戲到現在一直忘不了。最後一幕,警察朝著閣樓掃射,全部死光光的畫面現在想起來都覺得痛苦。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總覺得香港的治安很差,就是看了這部片的原因。

        

        





      -------------------------------------------------------------









      《我們台灣這些年》講述30年來政治巨變下,台灣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當當網火爆發售中,喜歡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呵呵^_^
      28#
       樓主| 发表于 2009-12-3 06:50:33 | 只看該作者

      1985
      我們台灣這些年:十信案






        我家的電話號碼很好記,選得很好。在我小的時候,每年總是在特定日子裏有人打電話來騷擾,後來也習慣了。這一件小事,讓我家與“十信案”稍微扯上了那麽一點點的關系。
        “十信案”爲台灣史上最重大的經濟犯罪案件。“十信”即“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除了不能做外彙外,已經有點兒類似銀行的功能了。而十信長期以來都是由國泰集團的蔡萬春家族控制的。在1960年,蔡萬春因需大量資金投資土地,想從十信調集資金,故在十信發起“一元開戶”的方案,使得短短時間內台北十信存款就突破一億元,成爲當時台灣數一數二的信用合作社。
        早期的台灣人,習慣把賺的錢通通藏在家裏。改變這個觀念的重大原因是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八七水災”,這次台風造成的水災使得中部災情慘重,到現在爲止,都還算台灣史上最嚴重的水災。這次水災,使藏錢在家裏的百姓損失慘重,因此有了將錢存在金融機構的觀念。相較于銀行的高高在上,加入手續簡單的信用合作社就成爲一般民衆存錢的首選。
        到了20世紀80年代,蔡萬春的兒子蔡辰州當選“立法委員”,並開始將大量資金投入房地産事業。大家都知道,投資房地産總要打通許多關節,所以其中的內幕可想而知了。但後來,當局開始發現十信有不正常放款及庫存現金偏低的現象,經過多次警告,仍無改善。一直到後來,放款總額已經超過存款總額而終于一發不可收拾,導致崩潰。
        “十信案”的爆發,嚴重傷害了台灣投資人的信心,弊案金額超過一百億元,數千存款戶一生的積蓄也血本無歸。這件事也導致一堆大小官員辭職或下台,牽扯到的人數達到兩百多人,最高的已經涉及當時的***秘書長蔣彥士。蔡辰州本人被捕後,在判刑前夕也挂掉了。
        “十信案”讓台灣民衆看清了***與財政金融間盤根錯節的腐敗關系。蔣經國非常之震怒,在過去黨政不分的時代,蔣經國下屬的應該有三個秘書長:“總統府”,“中央黨部”,“國安會”。本來蔣經國都很放心將事情交給他們做的,“十信案”以後,蔣經國開始變得事必躬親,身體狀況也因此越來越差。
        有人說,“陳文成案”、“江南案”讓蔣經國看清了情治單位的擺爛以及**心態,那麽,“十信案”讓蔣經國看到的就是整個***權力核心以及中層黨工極度腐敗的真相。
        蔣經國決定重振黨風,革新體制,組成嚴家淦領導的十二人小組研議政治革新問題,這十二人小組的成員在“十信案”中涉案成分最少。而且蔣經國也借此機會安排李登*和其他大佬們互動,在很多決策上,他會當面指示李登*,以便于李在十二人會議上發揮影響力。而嚴家淦中風後,李登*也就順理成章出任召集人。
        李登*在黨內的地位,從此又更上了一層樓。
        至于我家的電話,當初是跟某位“十信案”的重要關系人買來的,而這個家夥在“十信案”後就被暗殺了。所以每年一到他被幹掉那幾天,總是有騷擾電話打來,一直到好幾年後才慢慢消失。



        



      29#
       樓主| 发表于 2009-12-4 07:24:27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這些人這幾年都在幹嗎




        
        离“解严”就只剩几年了,一切都已蓄势待发,就等冲破的那一刻。党外人士也开始越来越有组织,虽然美丽岛事件相关人物大部分都还在牢里,但年轻一代的人已经纷纷投入这波浪潮之中。而蒋经国在晚年也已看得很清楚,蒋家接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未来***的政权不可能重返大陆,所以必须为***在台长久执政埋下基础。打根基的步骤有二,其一为改造党的体制,其二为拔擢台籍精英以及***青壮的第三代,以本土化与反對分子对抗。
        所以,不管是***黨內還是黨外,青壯一代都陸續在這幾年出頭了。
        1981年,大家最熟悉的陳水*和謝長廷,在擔任“美麗島”辯護律師後,同時都當選了台北市議員,並且都是在同一選區。往後十幾年,從市議員一直到“立法委員”,他們兩人都一直在號稱全台第一戰區的台北市第一選區競選,每次兩人也都高票當選。也許第一選區正是因爲有他們這兩位“巨星”,所以才特別令人矚目。
        我家剛好就是在第一選區,旁邊有間小學的操場及廣場,常常都是候選人發表政見的地方。從小,我就見識到這兩人十幾年來亦敵亦友、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說也奇怪,***籍的候選人很少辦政見發表會,看到的都是黨外候選人,而黨外候選人的場子永遠都比***的熱鬧,也許是***人都已經習慣那種笃定當選的情況了,所以不太積極。常常都是晚飯吃飽後,全家扶老攜幼,到政見會場去聽演講,吃著民主香腸,逛逛小書攤。大人們都在前面聽,小朋友就在後面玩起來了,那種感覺反而讓人不覺得有什麽政治氣氛,像是種家常便飯後的娛樂活動一樣。
        雖然陳水*當選了市議員,但他的政治生涯也不是從此就一帆風順。到了1985年,陳水*辭去議員職務,回台南故鄉代表黨外人士競選台南縣縣長,但是落選。他老婆吳淑珍在後來陪同謝票行程中,遭到車禍,並導致終身殘廢,到現在,這到底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一直都說不清。但也因爲這一件事,陳水*得到不少人的同情。
        1986年,陳水*擔任社長的《蓬萊島》雜志社因報道***籍“立法委員”馮滬祥論文抄襲他人著作,而被判刑一年。這件事有很明顯的政治力介入,爲“蓬萊島案”。同一年,吳淑珍代夫出征當選“立法委員”。後來陳水*出獄擔任她的助理,可是大家都知道實際上是陳水*在出主意的,所以那時陳水*有個綽號叫“影子立委”。
        謝長廷的從政曆程跟陳水*差不多,不過那幾年他都在台北市擔任市議員。跟陳水*大刀闊斧的形象不同,謝長廷一直都給人細膩的形象,就是那種會把法案及弊案慢慢地、細細地一點一點切開,再慢慢地一點一點推翻的那種個性,一直就是給人細心又機智的形象。所以那幾年總有人說,陳水*是把關刀,揭弊時一刀讓人斃命;謝長廷是把沙西米刀,可以慢慢解剖敵人。
        他們兩個人不僅是同輩、同期,又在同一個選區出身的,要叫誰服誰,都不會服氣,但在後來爲了大局,也常常會有自我犧牲的情況出現。
        至于那時候剛開始崛起的***新生代人物,大部分都是循“黨國體制”下的官僚升遷管道在進行,也就是可能在當局部門裏擔任過職務後,又在黨裏擔任一些職務,但大部分都是政務及黨主席同時擔任的。
        如馬英九,他在留學回台後,因爲家世清白,又是“忠黨愛國”世家,因此被推薦選爲蔣經國的英文秘書從事翻譯工作。當時小馬哥可是年輕帥氣啊!每次蔣經國接見外賓,就見到馬英九坐在中間翻譯,新聞一放出來,不知道當時讓多少女人爲之注目。這幾年間,馬英九也擔任***內的第三副秘書長。***設有好幾個副秘書長,各有不同的職務,而馬英九擔任的這個第三副秘書長,其實就是專門針對大陸的。接下來,他也通過了進入官僚系統的甲等特考,正式開始官員的生涯。
        宋楚瑜的經曆也是差不多,但他比馬英九早了一個梯隊。他在20世紀70年代末從國外留學回來時,蔣經國還在擔任“行政院長”。他也是經過推薦擔任蔣的英文秘書,後來一路青雲直上,成爲政治紅人的。後來他擔任新聞局局長,尤其在台灣當局與美國斷交時,他在記者會上宣布當局立場的“正氣凜然”之貌,一夕之間吸引了不少了女性Fans。到了1984年,他在***中央擔任副秘書長,當時算是小馬哥的老板。
        他們兩位在二十幾年前都非常帥氣,又在黨內有非常光明的前途,誰都知道他們以後的仕途是一片大好。
        至于連戰,他的經曆也跟上述兩位差不多。但當時他實在太過低調,大家也沒什麽拿來好說的了,只知道***內有這麽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物而已。
        在這裏,我無意把現在所有在台面上的人物拿出來點評一番。不過,這二十年來黨裏派系的分分合合、恩怨情仇,以及黨與黨之間的合縱連橫、亦敵亦友實在太過精彩,可說是直追《三國演義》,只不過武器從刀劍變成言語及宣傳策略,攻略從土地變成人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些資料,我在這裏說的只不過是我所看到的側面,一家之言而已。

        
      30#
       樓主| 发表于 2009-12-5 05:07:39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第四台





        早期台灣無線電視台只有三台而已,三台編排的內容也都大同小異。早上,開始晨間的新聞節目。後來有一段時間爲了鼓勵小朋友早起,早上起床時間也放些卡通影片。
        到了中午,會有些小型綜藝節目和新聞。一般說來,中午新聞都是閩南語的,待播完後,電視節目就停止了,到了下午四點才又開始播。下午四點後可能就是些主婦節目或卡通影片(因爲小朋友都下課了);晚上七點則是新聞節目;新聞後是連續劇,從八點到十點這段時間稱爲“黃金時段”,八點播出的連續劇則稱爲“八點檔”;十點後則播一些音樂節目,比起現在,算是很早就收播了。
        前面說過,三台分屬于黨(中視)、政(台視)、軍(華視),存在著一種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在某些特殊時刻也會進行聯播。在我們那個年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雙十節”三台主播十幾個人坐成好幾排,輪流播報新聞的盛況。當然,在早期只有三台,並且新聞只有早、中、晚各報一次的時代下,新聞中所呈現的台灣都是一幅國泰民安、公平正義的美麗畫卷。
        但三台節目大同小異,又大多陳腔濫調,民衆看了也無聊。因此,20世紀70年代中期後,有些商人開始自行在大街小巷間拉有線電視線,播放一些不具版權的錄像帶節目,這樣,頻道一下就多了十幾個。當時這是不合法的,所以警察不定期都要來拆線一次。民衆稱這些節目爲“第四台”,其實就是有線電視節目。
        初期的“第四台”主要播放鄰近國家(尤其日本)的衛星節目,還有一些電影的錄像帶、股市信息、摔角①等,甚至還有色情節目,反正影像品質普遍都不怎麽好。後來有一段時間,第四台爲了順應民意,還會放一些候選人的政見發表、“立法院”的開會過程、街頭運動實況等。

        





      我們台灣這些年:在小學課文裏學習“蔣公的故事”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出生的人,都是在80年代初紛紛進入小學的。小學共分低、中、高三個年級,又各有兩個年級。一二年級的時候都覺得五六年級好大呀,心中充滿了敬畏感以及期待感。但現在來看,不管是一年級還是六年級,還不都是死小孩!
        台灣小學教育的課程,以傳統又官方的說法,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因此,當時的課程設計,一學年分上、下兩學期,除了主科——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生活與倫理以外,還有體育、唱遊、美勞、書法、珠算等課程,另外還有一個很有時代性的“保密防諜”教材。
        我想大陸的朋友比較感興趣的是,那個年代台灣小朋友政治社會化的過程,而過去當局也一直將政治思想及意識形態在教材裏灌輸給我們,所以就簡單說一下吧!這些觀念主要是在國語、社會、生活倫理以及保密防諜課程裏出現。
        在國語課本裏,每一課都有些小文章,下面會有幾個生字讓大家練習。可能那一代小朋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蔣介石看小魚逆流而上的故事了:

        蔣公從小就不怕勞苦。他每天都要灑水掃地,幫著母親到園裏去種菜。母親織布的時候,他就在旁邊讀書。
        有一天,他到河邊去玩,看見河裏有許多小魚,向水的上遊遊。因爲水太急,幾次都被沖下來,但是小魚還是用力向上遊。
        蔣公看了,心裏想:“小魚都有這樣大的勇氣,我們做人,能不如小魚嗎?”
        蔣公小的時候,不怕勞苦,又很有勇氣,所以長大了,能爲國家做許多事。
        (以上源自小學二年級上學期第十二課)
        一般死小孩看到魚,大概就只會想抓來玩或吃掉吧。當年,老師們都喜歡拿這個故事來鼓勵小朋友要努力向上。聽到激動處,一些感性的小女生已經感動得稀裏嘩啦。
        這是很典型的關于蔣介石的小故事。而政治教育也體現在兒歌裏,以前有首大家都會唱的兒歌叫《哥哥爸爸真偉大》,是這樣寫的:

        哥哥爸爸真偉大,名譽照我家,
        爲國去打仗,當兵笑哈哈,
        走吧走吧哥哥爸爸,家事不用你牽挂,
        只要我長大,只要我長大。

        後來長大了,才知道這首兒歌還有後面三段,一段比一段激昂,一段比一段殺紅了眼。到了最後一段已經是:

        革命軍人真偉大,四海把名誇,
        拼命去殺敵,犧牲爲國家,
        殺吧殺吧革命軍呀,我也要把奸匪殺,
        只要我長大,只要我長大。

        很兒童不宜吧!可能當時的教育工作者都還有點兒默契,覺得這最後一段兒童太難理解,索性不教了。

        抗日歌曲的歌詞也是課本裏面的內容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是《旗正飄飄》。而且,這一定是老師指定要背並默寫的課文之一,到現在我都還會背。“旗正飄飄,馬正蕭蕭,槍在肩,刀在腰,熱血似狂潮……”
        我上到五六年級的時候,隨著時代的開放,這些課程也慢慢地消失了。

        至于生活與倫理,按照出版綱要,即介紹給小朋友做人做事的道理。那時,課本總是強調蔣介石如何在台灣複興中華文化,以中華文化教導小朋友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因爲,蔣介石繼承了中華文化的複興使命。不知道聽過多少老師陶醉地說,中國五百年出一次聖人,所以蔣介石繼承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朱熹……中山先生之中華文化五千年的道統,尤有甚者,一激動把蔣經國也給加進去了。

        而保防教育,光是看名稱就知道是什麽內容,就一本小書,裏面有許多的小故事,不外乎受不了美色誘惑、食物誘惑或金錢誘惑就出賣了機密和情報等。小朋友哪懂得那麽多大人的世界啊!只有每次在保密防諜的演講比賽上,最後總是要加一句“小心匪諜(音拉長),就在你身邊(加重語氣)”,然後再重複一次。
        社會課主要就是介紹簡單的社群及社會觀念,比較城市與鄉村的發展形態。到高一點兒的年級,就開始上些簡略的曆史及地理課程,以及台灣發展、社會現狀的介紹,裏面一切有關台灣社會的內容都是那麽和諧美好、欣欣向榮。
        
      31#
       樓主| 发表于 2009-12-8 05:17:57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小學的一天





        我以前讀小學時,早上七點半前要到校。不過可能是住得離學校太近,過于松懈,所以還是幾乎天天遲到。一遲到,校門口就會有許多糾察隊在登記班級名字,並報告老師,有時候還會罰站,再統一帶回教室。
        早上到學校後就開始早自習,然後會分派打掃任務,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掃地區域。另外學校外圍環境也要出去打掃,只不過常常會順便出去買零食。
        早上時間會有校內廣播節目,都是小朋友們自己錄制的,每天會有不同主題。有時候居然還會有“訪問台北市長”這種節目出現,不過這個“市長”也是小學生自己充當,所以也常常出現許多小學生一相情願的問題及答案。
        八點左右要升旗,在小學三四年級時幾乎是天天要到操場升旗,不過到了六年級後,就不是天天升旗了。到操場前,各班都會先在教室前面走廊排好隊,然後音樂聲響起,就一班班地慢慢走下樓,向操場方向前進。當時的台灣小學,以我在的都市區小學來說,一班幾乎都是五十幾個人,一學年約有十二三個班。所以學校操場比起大陸的小學,都大很多,足夠容納學校近四千個人聚集。
        各班都走到定點後,台上的司儀就會統一喊整隊口令,待整完隊後就開始升旗。這時,樂隊又開始演奏音樂,四個小朋友各拿著旗子的一角高高舉起進場,走到升旗台上。升旗都會先唱歌,待唱完後,旗幟才會隨著歌聲緩緩升起。
        升完旗就由校长、各室主任等人轮流上台讲话,不过基本上小朋友不太会听,都在下面偷偷聊天。朝会完后全校就会来一段“国民健康操”,台上总是有几个同学在带领做动作,小学时有被选上去做过一次,真是超丢脸的。每周一天是周会,就会請外面的讲员或表演团体来校。周会比较讲究,还要先读“国父遗嘱”及敬三鞠躬礼。不过周会时不用上课,坐在操场上就好了,台上讲得口沫横飞,下面聊得也不亦乐乎。
        小學大概的課程前面有講過了,另外就是體育、美勞、唱遊等課。台灣的小學生,在體育課時最喜歡玩的大概就是躲避球,玩法簡單來說就是外圈的人拿球砸內圈的人,被砸到的就只好出場到外圈去。這樣,外圈的人越來越多,內圈的人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容易成爲目標。後來幾年,日本以躲避球爲主的卡通《鬥球兒彈平》大流行,我就看到一堆小孩子,玩躲避球時,當球一丟出去,總要喊些什麽力量球(或焰之球、龍卷旋風球、閃電球……)之類的,球上也被畫一些火焰之類的,然後學一些卡通裏華麗的投球動作(雖然說那樣在力學上根本使不上力),結果亂投還打到自己人,真是笨蛋小學生。除了躲避球外,體育課比較特別的還有教扯鈴,但是我只會讓它轉動而已,每次看到其他同學做出一堆超華麗的動作,都會很羨慕。動作都是有名字的,比如螞蟻上樹、巴黎鐵塔什麽的,並且每次都會看到有人在比賽抛高。但是有一次自己試著抛高,掉下來打到了頭,很痛,就再也不敢玩了。
        美勞課有專門的美術教室,教些簡單的素描、水彩、剪紙、雕刻等東西,大部分是一邊玩一邊做的。唱遊就是音樂課,低年級時老師會把風琴搬進教室裏,一邊彈琴,小朋友們一邊在教室裏唱唱跳跳的。唱遊課可能是當時最喜歡的課了。到了中年級後,有音樂教室。在台灣,小學幾乎都會教吹直笛,印象最深刻的是吹完一節課後,口水都會從直笛口流出。惡劣的死小孩們,還會拿笛子裏的口水去甩人。另外,音樂課裏必教的歌曲一定有“蔣公紀念歌”及“國父紀念歌”,不管唱到第幾冊,前面一定有這些歌。
        上課時間,若不是級任導師(班主任)的課,他們八成是在辦公室裏的,可能批改作業簿或寫家庭聯絡簿。說起這家庭聯絡簿,就是老師跟家長聯絡的最好工具了。每天聯絡簿一發回來,總是忐忑不安地打開,看看老師有沒有寫今天在學校幹的壞事,如果不是什麽好事情,回家後還要再戰戰兢兢給媽媽看,這下,簡直就是兩個對付我一個了。
        到了十二點,吃午飯,每一班都有蒸飯設備,早上拿進去蒸,中午就可以吃熱騰騰的便當了。不過像之前也說過,麥當勞這類的快餐業者也開始搶攻小學的外送市場,所以,每當中午麥當勞送餐的“大哥哥”出現在小學門口時,總是成爲被包圍的對象,中午吃麥當勞的同學會成爲大家羨慕的對象。此外,也有許多外送的便當可以訂購。雖然如此,大部分的人都還是自己帶便當蒸飯。不過不知道爲什麽,我從小就不喜歡吃蒸過的飯菜,總是會吃剩飯,所以後來老師就派了三四個同學陪我一起吃,盯著我把便當吃完。
        下午上課後,三點再掃一次地,四點就可以放學了。放學都有“路隊”,就是以家的位置作爲一組,區分你在哪個路隊,算是一起走比較安全。高年級一點兒的小朋友每班輪流擔任交通隊,要負責交通安全指揮,帶個黃色塑膠盔及反光背心,別上一個“交通隊”的臂章,在早上及放學回家時在學校旁的路口,按著紅綠燈,拿著長長的交通杆阻止汽車通過。說也奇怪,從小學一到六年級就有遲到習慣的我,一參加這個交通隊居然一次都不遲到了。
        放學後,回家的回家,上才藝班的去上才藝班,也有不少人流連在電動遊戲間。那時候有個流行的名詞叫“鑰匙兒”,即回家後,父母上班還沒回來,只好自己帶鑰匙打開家門。
        上了小學五年級,學校也開始有社團了。不過小學時很單純,大部分就是圖書社、手工藝社、環保社等比較正常的社團。有個大陸朋友比較陌生的台灣學生社團叫“童子軍”,是個國際性組織,跟軍隊一樣有各種層級跟技能,還有專屬的制服,但是現在比較偏向服務性組織及社團。在小學時一些同學都參加了,沒參加的小朋友喜歡酸葡萄地說那是有錢人家小孩的遊戲,其實童子軍的配備一堆,還真的要家庭環境比較好的才能負擔得起。
        台湾的小学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活动,叫“自治市市长选举”,简单地说,就是小学是个自治市,要选出一个市长来。这是三年级以上限定的活动,就跟一般竞选一样,候选人要上台发表政见,于是好几年都听到“要建议学校盖活动中心……”终于,这个政见在我小学毕业15年后实现了。然后在竞选期间,由推出候选人的各班自己画海报到其他班去宣传,勇敢一点儿的也会“深入敌营”,这时就要老师出面来维持秩序了。当然也有如“大人的世界”一样,总是会有些绘声绘色的传闻存在,什么請吃糖果、請喝可乐啦,但总体说起来,小朋友还是比较单纯。虽然选出来的“自治市市长”也是象征大于实质意义,但在这种活动里,也学会了什么是投票行为。

      32#
       樓主| 发表于 2009-12-9 08:35:21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1986,社運的啓蒙





        1986年,不管是台灣還是國際上都精彩無比。小朋友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美國那橘色火箭的“挑戰者號”,在現場播報者興奮的語氣中升空,一分鍾後整個爆炸。看到這樣的畫面,大家都傻掉了。當年,說未來要做航天員的小朋友少了很多。
        二月時,科拉蓉夫人當選菲律賓總統,長期高壓統治菲律賓的馬科斯流亡到美國。這件事給***很大的震撼,也給黨外很大的鼓舞。
        除了政治事件外,1986年的兩起民間發起的事件,也對台灣民間的少數民族凝聚力産生影響,並沖擊了民衆長久以來的思想觀念,那就是反杜邦運動及湯英伸案。
        在台灣的曆史上,除了這幾百年移居過來的人之外,還有原來就住在台灣本地的少數民族。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他們被叫做“山地同胞”,簡稱“山胞”。
        長期以來,當局對他們疏于照顧,導致不管在什麽方面資源都極度匮乏,而“山胞”在台灣所占人數也很少,算是比較特殊的群體。而教育資源的匮乏,也使他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年輕氣盛就走進社會。由于沒有文憑,他們能夠選擇的便是粗重的工作:建築工,搬運工,出海跑船等。而女人,也常常淪爲娼妓、雛妓。後來那幾年,雛妓問題也一直成爲社會運動關心的對象。
        湯英伸事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湯英伸本來是師範專校學生,受到學校教官不合理對待後被處以退學而來到台北找工作,沒想到,找到工作九天之後就殺了雇主全家,最後雖然主動投案,但他仍被判了死刑。隨著案情越來越明朗,社會輿論也越來越支持湯英伸。
        原來,湯英伸來到台北後,被介紹所介紹到一家洗衣店當雜工,老板以先代付高額介紹費爲由,強行扣留他的身份證。湯英伸就這樣待在這個既悶且熱,每天需被強制工作18小時以上的惡劣環境下工作。他忍受沒幾天就想要離開,老板夫婦非但不准,還拿出手中那張湯英伸身份證,揚言說他欠錢未還,並加以辱罵。就在這其中發生了口角,再加上一點酒精的催化,湯英伸終于釀下大錯。
        湯英伸的經曆是當時山胞們找工作時常遇到的事,一般雇主認爲他們好欺負,歧視他們,所以湯英伸事件算是一個引爆點。這樣一個沒有前科,在校時表現良好的年輕人爲什麽會犯下這樣的錯誤呢?社會上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並展開了救援行動,不管是黨外、社運界,還是宗教界都活動了起來。湯英伸固然罪有應得,但另一方面大家在檢討的,是整個畸形扭曲的社會對少數民族所采取的漠視與歧視,以及有形無形的莫須有排斥,不給他們一個合理的生存空間等。
        後來湯英伸還是死了,但從這件事以後,社會開始關注山胞問題:社會是否給他們公平的對待,是否一直對他們有種有色眼光,是否尊重過他們的實際需要與訴求。

        此外,這年的“反杜邦”也是環保運動的一個啓蒙。大凡發展中國家,都一定經曆過這麽一個時期:環保問題與經濟發展政策相沖突。支持經濟發展優先的人,認爲人民經濟發展問題最重要,可以犧牲一些環境。而環保人士認爲,環境一旦破壞,以後花再多的金錢也挽救不了。這種問題在傳統思維上常常是非黑即白的,因此也爭論不休。
        台湾第一起大规模的环保运动即反杜邦案。大家都知道杜邦是国际性的化工大厂,当初他们决定在鹿港(就是罗大佑的歌曲《鹿港小镇》里的那个鹿港)附近的工业区设立化工厂,但因生产品为高污染性的化学品项,故引起当地居民的群起抗议。后来反對声浪越来越大,当时还在戒严的情况下,抗议人士向当局进行强力抗争,用各种手段抵制杜邦设厂,为台湾史上第一次。
        後來杜邦公司宣布取消于鹿港設廠計劃,這也成爲台灣首件環保抗爭導致外商終止投資計劃的事件。當然,若以上面那種環保問題與經濟發展相對立的觀點來看,到現在還很難說,當初杜邦中止投資及後續影響對台灣是好還是壞。但這件事代表了台灣民衆環保意識的萌芽,在台灣社會運動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從這件事以後,釋放了各種相關的工運、學運、媒體運動等各種社會運動的強大能量。
        來年的1987年,當局就成立環保署了。
      33#
       樓主| 发表于 2009-12-10 06:52:49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新聞報道“民進黨成立”,讓很多台灣人驚呆了






        在民進黨成立以前,黨外各種體制內外的活動已經頻繁舉行,這都還在***可忍耐的範圍。另一方面,傳聞蔣經國也有意利用這些黨外人士的沖撞,對***內一些保守頑固分子進行挾制。比如說當時的朱高正,大家對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在“立法院”裏跳上主席台,拔了麥克風亂丟,影響議會秩序,在當時可是驚世駭俗的,但他每次都沒被懲處。蔣經國一直想在政治開放上有更多作爲,但“國會”裏的保守力量實在太大,朱高正這些舉動,剛好用以對付那些食古不化的反改革老代表們。
        這一年的9月28日,各個黨外的組織以黨外後援會的名義在圓山飯店裏開會,並宣布成立民主進步黨。目前,大家會覺得民進黨內好像派系林立,什麽美麗島系、新潮流系、正義連線之類的,其實就好像《水浒傳》裏面,各路英雄好漢帶著自己的人馬上梁山一樣。所以說民進黨在成立之初,就是爲了對抗***而對各個黨外的團體組織所作的大整合而已。
        但當時黨禁還沒開放,也就是說法律上根本不允許組黨,所以民進黨的成立不僅使社會爲之震撼,也引發了高度的政治緊張。當局到底要鎮壓還是順勢改革?這引起各方高度矚目。據說民主進步黨一成立,當局情治部門立即呈上“反動分子”名單,蔣經國未批,說道:“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麽時候不去用它。”後來,蔣經國在“雙十節”指示修訂“人民團體組織法”、“選舉罷免法”、“國家安全法”,開啓台灣民主“憲政”之門。***要人則紛紛質疑,有人說:“這樣可能會使我們的黨將來失去政權!”蔣經國說:“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
        當時我跟著家人在小吃店裏吃面,電視報道了這則新聞。雖然是快速帶過,但坐在我對面的那位叔叔目瞪口呆忘記吃面的神情一直印在我腦海裏。老板碎碎念,直喊著怎麽可能怎麽可能,也忘記了繼續下面。但後來看得出來,那一陣子他心情都特別好,一天到晚在喊“沖啊!打倒***!”每每這時,她老婆就會瞪他一下,叫他閉嘴,沒想到他興致更高了,“我呒驚關,呒驚死,沖啊!”(我不怕關,不怕死)。果然是男人到中年後只剩下一張嘴。當時民間就是這樣,並不一定是真的喜歡民進黨,只是討厭***而已,民進黨成立,好像爲自己出了一口氣一樣。
        民進黨剛成立的那兩年,只要講到民進黨,報紙幾乎都是寫民×黨、或×進黨,搞得好像什麽亂黨一樣。其實在那幾年,民進黨就是給人激進的印象,通過許多街頭遊行等手段與***統治當局抗爭,所以很多人也叫民進黨爲“街頭黨”。但在***掌控一切資源的情況下,民進黨也只能采取這種手段引起大家的注目,進而注意他們的訴求。
        當年的“立法委員”及“國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民進黨就拿到20%的選票。民進黨成立之後,給異議人士很大的鼓舞,也開始了海外異議人士的返鄉潮。

      34#
       樓主| 发表于 2009-12-11 06:52:44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圓山動物園搬家






        圓山動物園是很多台北市民的美好回憶。在市區的圓山動物園,及旁邊靠近基隆河的兒童樂園,是許多市民假日會去的地方。園區門口有好多賣茶葉蛋、燒酒螺、漬芭樂的小販,逛完動物園也可以順便在旁邊市政廣播電台地下室吃小吃。小時候要到動物園,簡直就跟要去朝聖般期待。
        在动物园里,大象林旺永远是最有名的动物明星,可能也是动物园里最老的动物,它的栅栏前,总是围着一群小孩子在大叫。每年的林旺生日,动物园还会准备一个大大的蛋糕請它吃,它也总是很识相地伸出长长的鼻子来把蛋糕卷走。因为大象林旺太有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多人都以为,动物园里的大象只有林旺跟它的老婆马兰而已。
        這只象也真的是長壽,總共活了86年,從西南的滇緬公路,又到湖南、廣東,最後來到台灣,伴隨著許多台灣人成長,跨越了好幾個時代,已經變成台灣人共同的曆史記憶之一。
        當時的圓山動物園是以欄杆來圈養動物的,每個動物分的場地不大,動物躺在裏面都懶洋洋的,任憑小朋友們喊叫逗弄,它就是給你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除了林旺之外,猴島也是很引人注目的地方,沒有欄杆,猴子都在島上歡樂地玩著。小朋友總是喜歡拿東西砸猴王,但每次都被它靈巧地閃過,它的表情就好像在說“愚蠢的人類”一樣,有時候還會見它的“護駕”把東西丟回來。有一次,猴島上不知道爲什麽多了一只狗,只見那只狗一直被猴子戲弄,一副無辜的樣子。
        圓山動物園實在太小了,給動物的空間不夠,終于要在這一年搬到郊外的木柵去,在那裏,一整片山頭都是動物園的場地。于是,動物園裏所有的動物,通通進了特制的貨櫃,上了車,整個車隊由花車前導,浩浩蕩蕩地經過大半個台北市。那可是當年的大事啊,群衆扶老攜幼夾道歡迎,許多老師也帶學生在一旁列隊表演,萬人空巷。
        那時候滾石唱片還特地爲這次搬家作了一首歌,叫《快樂天堂》,由滾石衆群星合唱,第一句的“大象的鼻子正昂揚……”就是指林旺。
        後來到了木柵,那裏場地就大了,占了整片山頭,走一圈下來也要一個下午,號稱全亞洲最大。圈養動物處也變爲開放式的空間,有好幾個主題的大型館區,遊客可以走在步道上穿越蝴蝶及鳥類的樂園。非洲獅的家更大了,可它們還是懶洋洋的。林旺也有了更多空間散步。這幾年的無尾熊(考拉)、國王企鵝等明星動物,也都曾引發一陣熱潮。但林旺死後,還是留給大家一陣空虛,聽到這則新聞,我才又想到那個在我面前表演的老朋友。動物園現在好像沒一個標志性的動物,所以有些人也開始期待熊貓了。







      我們台灣這些年:1987,台灣宣布“反攻大陸”無望





        1987年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年,對台灣人來說,許多根本不可能、想都沒想過的事都在這年發生了。這一年台灣外彙存底(大陸習慣稱“外彙儲備”)也達到新高,居世界第二,僅次于日本。當時我十歲了,基本的政治判斷能力雖然尚未成熟,但在大人的言談中似乎也嗅出不一樣的氣氛來。
        一連串的事件,常常讓人還沒對上件事反應過來,就已發生下件事,對在***統治之下已經形成既有思考模式的台灣人來說,甚至不敢相信是真的。
        很長一段時間裏,台灣是“自由的燈塔”、“反攻的堡壘”;在蔣介石的領導下,軍民同胞都在爲“反攻大陸”作准備。所以在早期的台灣,這種信念被當做金科玉律一樣,很少有人敢質疑。
        所以,這個“反攻大陸”的標語滿街貼,信封、香煙、米袋、火柴盒上,生活中處處可見。
        蔣介石提出的計劃是“一年准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但老實說,這對台灣本地人實在沒什麽吸引力,因爲大多數的台灣人也不知道大陸是什麽樣子的。不過當初跟著***來台灣的人,一直都以爲他們很快就會回去了,不會在台灣久留,可是沒想到,這一留就是幾十年。
        幾十年過去了,政治的環境是現實的,這“反攻大陸”的口號越喊越弱,當然也越來越少被提起。有點兒腦袋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可是沒人敢明說。
        最可憐的就是本來以爲很快就會回去的那些人了。這些人中,屬于統治階層的人,覺得台灣不是他們的家,自恃身份而有些優越感,跟這個地方格格不入,但還是因爲身份和地位而能保有一定的既得利益。有許多人認爲,“反攻大陸”一直沒人敢懷疑,就是因爲他們不讓人去懷疑,利用這個信念來維持他們的統治正當性。但淒慘的就是那些中下階層的人員,這裏面有許多人是軍隊裏的中下層軍、士官,組成成分很複雜,很多人半輩子都只會打仗,有些甚至是被強拉來當兵的。當局允諾並發給他們一張“戰士授田證”,裏面詳細記載未來反攻大陸後,會給他們在什麽地方分多少畝田地耕作。
        所以,幾十年來許多人是依靠“反攻大陸”這個信念活下去的,這也成爲一個沒人敢挑戰的“神主牌”。所以當這一年台灣當局承認“反攻大陸不可能”時,你就可以知道,這引起多大的震撼了。因爲這個神話已經松動而瓦解,當當局說出這句話時,等于爲未來許多事,開了一扇大門。

      35#
       樓主| 发表于 2009-12-12 05:27:07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開放大陸探親






        20世紀80年代後期,社會逐漸開放,就像前面說到的,外省老兵問題開始浮上台面,而長久思鄉的煎熬開始漸漸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使威權的體制願意退讓,開放返鄉之路。
        这一年(1987年)的年底,老兵赴大陆探亲的新闻充满了所有新闻媒体的版面。在新闻里看到,大量“老芋仔”疯狂地抢进红十字会的办事处申請探亲,新闻也播出一群年近半百的老人挤在红十字会的探亲说明会中,操着各省的口音抢着发问,又看到许多隔了几十年重逢相拥而泣的画面。尽管我与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但看了也为之动容。
        有人說,要不是蔣介石帶了那麽多人來保護台灣,台灣老早就被解放了。而反駁者說,你以爲他們是真的來保護台灣的嗎?他們是沒地方可去,才不得不到台灣來的,要不是蔣介石不爭氣被趕出大陸,台灣根本就沒這些人。但不管怎麽說,那些***帶來的人裏,中下群體永遠都是犧牲最大的人。
        不管當初他們是自願從軍還是被拉來的,這些人大都以爲很快就可以回去,卻怎麽知道一待就是幾十年!當初來台的青年,到了這時候也都年近半百。
        在我小時候,每天下午都會有個外省老頭騎著一輛破摩托車,賣著自己做的各式包子饅頭。我永遠記得開放探親之初,他賣得更勤快了,勤快得有點兒浮躁。每天,他總是在下午四點整到我家樓下,用盡丹田的力量大喊一聲,大家就知道他已經來了。停留了十分鍾後,他又繼續騎到下一個定點去賣。回想他那老邁的身影,很難想象他年輕時在戰場上經曆過的是什麽樣的陣仗。當時問他是不是也要回去看看,沒想到他一副急得快哭的樣子,恨不得每天多賣一些饅頭,多賣幾個小時,好存更多錢帶回去。
        大陸探親的開放,了卻了許多人幾十年來的心願,但畢竟兩岸分隔了近四十年,人事景物都跟當年不同,隨之而來的更多現實問題産生了。最常見到的問題就是有些老兵在家鄉已結婚生子,來台後覺得回鄉無望,又在台灣結婚了。本來一切都很美好,沒想到開放通信及探親後,台灣這邊的老婆才赫然發現丈夫在那邊已經有了“原配”,自己只不過是個“二奶”而已。由此引發了不少家庭問題,慘一點兒的大鬧離婚,有些妻子礙于人情,只好隱忍下來,看著丈夫越來越往“原配”那邊傾斜。其實做丈夫的何嘗不痛苦呢?一邊是故鄉年輕時結發的妻子,許多人回去一看,發現妻子根本沒改嫁,一直在等他,心裏自然會有極度虧欠的感覺。而另一邊,當初台灣本省人討厭外省人,台灣的女孩想嫁給這些外省漢子免不了是經過一場家庭革命而爲愛出走的,胼手胝足幾十年,突然之間讓她從大太太變成小老婆,更是情何以堪。當年開放探親後討論的最熱的話題,恐怕就是,這到底算不算“重婚”,後來還有賴法律的解套,這些“寶島夫人”才有了合法的地位。
        在許多遠離家鄉的老兵心裏,一定怨恨過那擺弄命運的大時代。誰願意失去和親人相處的天倫時光呢?幾十年後再回鄉,難免有“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慨。但畢竟分離了幾十年,人事景物不複當年,思想看法也産生了很大的分歧,就跟很多老兵說的一樣:“在台灣,他們說我們是外省人;在家鄉,他們說我們是台灣人……”時代造成這些人與兩邊的社會都産生疏離,都不可能回到以前了。
        榮民總醫院就在我家附近,我小的時候坐公車總是很討厭經過這一站,因爲總覺得這些大嗓門老頭又粗魯又愛搶座位。長大一點兒了解一些事後,對他們也較能理解和體諒了。到現在,“大陸探親”一詞已經很少被提起了,若不是偶爾經過榮民醫院見到他們的身影,也不會想起台灣曾經有這麽一群人爲了返鄉而不惜沖撞體制。這群人早已不再是主流論述的議題,不再是生活中被投以關懷的對象,開放之初社會的熱情已經慢慢冷卻,而隨著摯親的慢慢凋零,他們也越來越少回去了,許多人還是選擇老死在台灣,但故鄉對他們來說,依然是夢裏都會回去的地方。
        就如同我初中同學的父親,上海人,最近再見到他時,我開玩笑地用上海話問候他“張家爸爸,長遠未見喔……”沒想到這個幾十年沒聽過鄉音的老人頓時呆若木雞,激動得茶杯都掉在地上,眼淚差點兒就落了下來。

      36#
       樓主| 发表于 2009-12-15 05:47:51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大度路飙車風






        “飙車”一詞大概就是1986年、1987年這兩年出現的新詞彙。那一陣子,台北市的近郊新開了一條快速道路“大度路”,長約四公裏,又寬又直。剛開好那段時間沒什麽車,大家都習慣將車開得很快,享受那兜風的快感。
        這個時候,開始有一些年輕人聚集在這裏騎車追快。本來也只是少數人的行爲而已,但經過媒體報道後,突然之間大批人和摩托車擁到這裏來看飙車或參加比賽,最多時達到上千人。半夜的郊外路上突然熱鬧非凡,也聚集了許多賣香腸小吃的小販,如同一個夜市一樣。
        青少年的心態就是這樣,受到人注目或鼓勵時,心裏會HIGH,因此,每天晚上都有上百輛摩托車在這裏比賽。當時剛推出50cc的速克達摩托車,這種摩托車輕巧方便,俗稱“小綿羊”,但也因爲太小了,所以騎士只要腳長一點兒就必須把腳分得很開才能騎,如果人再胖一點兒,那個畫面看起來簡直就是人比車子還大,極不協調。但因爲這種車輕巧又便宜,且方便改造,遂成爲許多青少年,尤其是無照駕車青少年的最愛。當然,50cc是入門級的,許多人騎的還是“名流100”,改過的偉士牌或RT、RZ這些車。
        當時青少年喜歡將車改裝,車斜板上自以爲浪漫地貼滿了“夢中人”、“追夢人”、“緣”等字樣,斜板內側裝著的兩個大高音喇叭放著音樂,還指定要有連續音效果的,大部分放的是那時候少男偶像楊林的歌(你可以想象,就跟現在的年輕人喜歡拿著山寨機大聲放“那一夜”一樣);坐墊後面一定還要插一根天線,天線上可能還裝一些亮圈,減震器加長讓屁股翹得很高,排氣管聲音像放連環屁,改後的異型,有種俗豔美。但有些人沒車,只好偷騎著媽媽買菜的車來飙,所以車前面都還有個菜籃。現在看來這些改裝簡直蠢斃了,但當時就覺得這樣做很帥,不知道這些人回想當年那些裝飾,會不會羞得無地自容。
        比賽的方式很多,大部分還是競速,但在競速當中可以看到各種奇怪的坐姿:跷腳,坐在腳踏板等智障騎法。比較特別的還是這些人喜歡載著女朋友一起飙,可能越飙越快,女朋友就會越抱越緊,荷爾蒙及腎上腺同時亢奮,達到極樂的快感。此外,這些車飙的時候一定讓腳架跟柏油地摩擦産生火花,如此,在夜色中會看到一條火花急速飛奔,大概這樣會産生夢中人的幻覺吧!
        在大度路飙車的全盛時期,全台灣的英雄好漢都組隊到這裏參加飙車,但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也影響了正常的行車,甚至發生鬥毆燒車等事件。後來警方調來一個分局的警力全力掃蕩,終于把這股風潮平息下去。當然,大度路夜市也瓦解了,但從此之後,飙車的風氣開始向全台蔓延。
        好一陣子,台灣在辦青少年活動時一定有“反毒”、“反飙車”之類的口號。


        





      -------------------------------------------------------------







      喜歡《我們台灣這些年》的朋友可以進群討論:
      《我們台灣這些年》群1:25783767
      《我們台灣這些年》群2:59383330


      37#
       樓主| 发表于 2009-12-16 04:18:20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電影《報告班長》轟動全台







        在過去台灣電影的題材裏,有一部分是“軍教片”,即軍事教育題材的片子。這一年,電影《報告班長》上映,造成大轟動。這部電影到現在還一直在有線電視頻道上播出,因爲太過經典,其中有一些句子變成日常生活的慣用語,也有些橋段成爲後來不斷被模仿的對象。
        這部電影後來拍成一個系列,但還是以第一二集最讓大家印象深刻且津津樂道。第一集描述的是新兵中心的生活。衆所周知,台灣的男人到了一定年齡就要去服兵役,在真正分發到一般部隊之前都要在新兵中心待一段日子,從“死老百姓”訓練成爲一個具有基本步槍兵資格的軍人。在新兵中心裏,菜鳥新兵接觸最多的長官就是班長。在《報告班長》裏,庹宗華飾演的外表堅毅嚴格但私底下關心新兵的班長,已經成爲一個經典的形象,以至于在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庹宗華一直都只能飾演班長,永遠都升不了官。還有柯俊雄飾演的連長,也因爲形象過于正氣,在後來一直都飾演基層軍官“永遠的連長”。
        這部片的經典橋段是,新兵在聊天時不知道班長就在旁邊而亂說話,後來班長在列隊時抓出這幾個新兵來,要他們大聲說一遍之前說過的——

        新兵A:“聽說班長很凶!”
        新兵B:“對啊!”
        新兵C:“班長有什麽了不起,我小學也當過班長!”
        新兵B:“對啊!”
        班長:“再大聲一點!”
        新兵A:“聽說班長很凶!”
        新兵B:“對啊!”
        新兵C:“班長有什麽了不起,我小學也當過班長!”
        新兵B:“對啊!”
        班長:“給我重複五十遍!”

        這是我們這代人一定都知道的電影台詞之一。
        許多尚未服兵役的年輕人也是經過這部電影對軍中生活産生第一印象的,到現在都是如此。當兵時會遇到的情況,如打混摸魚、裝死、參加演習、兵變(當兵時女朋友變心)等都出現在電影裏面。當然,還沒當兵的人會覺得軍隊裏的生活真是嚴格。不過,以前我的老師看了這部片以後卻有點兒不屑,說:“我以前當兵時當班長絕對比電影裏嚴格一百倍。”本來就是嘛!當完兵的人都會覺得後來去當兵的人過得太爽。
        這部片子上映之後,帶動了台灣拍軍教片的風潮,一系列的片子跟進。軍教片其實不一定都那麽強調軍人的正面形象。大概是台灣兵力大部分都是由義務役組成,所以在這些片子裏,很大部分常常都是描述些軍旅生活的小細節:當兵時的打混摸魚以及劣根性。可能也是因爲這部分較具趣味性。當然,所謂的熱血“兄弟情誼”也是少不了的。在軍教片的最後,通常免不了來一場演習,也許是因爲在整天掃地的軍旅生活當中,演習還比較好拿來說嘴吧!
        過了幾年,當局不爽了,認爲這些題材電影大部分都是打打鬧鬧居多,卻不宣揚軍人正面形象,故不再支持這類片子的拍攝,因此軍教片也在台灣電影題材中沒落下來。到現在,《報告班長》這部片還一直被拿來回放,當我轉台轉到這部片時也都忍不住停下來看一段,回憶一下那段難忘又不願再想起的日子。



      38#
       樓主| 发表于 2009-12-17 06:37:43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瓊瑤劇《庭院深深》盛況空前






        這一年,瓊瑤阿姨小說改編的連續劇《庭院深深》在華視的八點檔播出時,也造成極大的轟動。在那時,瓊瑤小說改編的連續劇,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在電視上播出。在之前的兩年,已經有《幾度夕陽紅》和《煙雨蒙蒙》播出過了,有很多人喜歡,但都不如這一年播出的《庭院深深》盛況空前。
        前面有提到,所謂“八點檔”,就是台灣在只有三個電視台時,三台皆會在這八點黃金時段播出連續劇。這個時段也成爲收視率比拼的主戰場,因爲這個時間是大部分家庭吃完飯,也洗好碗的時間,所以,全家都剛好可以在這個時間等在電視機前收看連續劇。在《庭院深深》播出的時候,我娘總是想盡辦法在八點前把所有的東西都打理好,時間一到,主題曲一放,就已經准備好水果或零食,坐在電視機前了。
        《庭院深深》迥异于过去琼瑶小说直线式的剧情,而以两段式故事,外带一点儿悬疑的剧情紧紧扣住人心。那几年,琼瑶小说改编的连续剧,男女主角肯定都是秦汉和刘雪华,还有一些基本的琼瑶剧班底,如赵永馨、林在培、李天柱等人。在《庭院深深》里,刘雪华饰演的章含烟嫁入种茶叶的柏家,因婆婆的反對硬是被拆散。就在一次冲突当中,章含烟在台风时掉入暴涨的溪水中下落不明,而柏家的山庄也在不久之后遭大火焚毁,秦汉饰演的柏沛文也因此失明,从此,柏家大宅也流传出章含烟鬼魂的传说。
        整部劇的劇情以劉雪華飾演的家庭教師方絲萦入柏家教小女兒讀書開始,其實章含煙沒死,她只是以方絲萦這個新的身份回到柏家而已。因爲家教的關系,她開始跟她的親生女兒朝夕相處。整個柏家上下,也只有智能不足的翠珊認出她,但大家並不把翠珊講的話當回事。于是,通過方絲萦,觀衆一步步了解了十年前那場悲劇的真相。
        因爲劇情太扣人心弦了,以至于全家人都爲之深深著迷。每次,我跟妹妹都會瞄媽媽有沒有看著看著又哭了。
        我總是惡作劇地問:“你怎麽又哭了哦?”
        媽媽擦擦眼睛說:“你們小孩子不會懂的啦!”
        這部劇得到很大的成功,每當廣告當中播出《庭院深深》收視率突破50%時,我們還會大聲歡呼,好像與有榮焉一樣,其實關我們屁事!不過當時的確是,如果沒看《庭院深深》,第二天到學校都不知道要跟同學討論些什麽了。
        這部片子實在太吸引人了,幾年後在中午一點回放時也造成了高收視率。而再過幾年,寬帶出現了,我、我媽、我妹三人,也是擠在電腦前,看著那華視網站上520kbps小視窗傳來的畫面。
        這部片同時也捧紅了唱主題曲的江淑娜。當年,所有人都會哼上那麽一句“哦堆積堆積……哦堆積……”不過小孩子們總是喜歡自以爲有趣地唱成“哦飛機飛機……哦飛機……”此外秦漢打劉雪華巴掌,下手好重,劉雪華每次一被打完一定趴倒在地,到底是真打還是假打也成爲大家討論的話題。
        瓊瑤小說很少被文學評論家稱爲“經典”,批評者常常說她的作品總是過于夢幻缥缈,不食人間煙火,男女主角都不用吃飯大便之類的話。不過也沒有人能否認,她的小說曾在受到苦悶升學考試壓力之下的台灣女學生中爭相傳閱,一解懷春之情。若是沒有了瓊瑤小說,台灣的社會生活史將有很大的缺憾。
        她的小說最早以改編電影爲主。在20世紀70年代的台灣,有所謂“雙秦雙林”的說法,即瓊瑤小說改編電影裏的固定班底:男主角的秦漢、秦祥林,女主角的林青霞、林鳳嬌。他們演出的這些夢幻式愛情電影,可說是當時青年男女效仿的對象。這類劇情通常都是兩男兩女的複雜多角關系:他愛她,她卻不愛他,但她又愛著另一個他,不過他也不愛她,這樣如瓊瑤小說裏繞口台詞的錯綜複雜關系。此外,這類電影的劇情也常在咖啡廳、舞廳、客廳三個非常固定的場景,既健康(因爲不隨便進房間),又唯美,因此也被戲稱爲“三廳電影”。
        早期大家都說瓊瑤打造的是“愛情王國”,這倒也貼切。她從寫小說、編劇本、自組電影公司拍電影,再自寫主題歌,一貫是一氣呵成。其實每部片的劇情都差不多,男女主角特立獨行又感性纖細,若即若離,充滿詩意的名字,以及如詩如歌的文藝腔和愛情語言,如同她的電影都有一套SOP般,再加上一定要有的經典畫面——男女主角各在海灘一隅,在飄逸的海風中慢動作向對方奔去,都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影像。
        到了電視劇的時代,秦漢及劉雪華變成非常固定的銀幕情侶班底。老實說,大家都已經知道,秦漢永遠是優柔寡斷的富家公子,劉雪華永遠是出身平凡的上進少女,每次都一樣,但每次家庭主婦們還是被劇情緊緊吸引著。所以,這部《庭院深深》可說是瓊瑤在劇情上的新突破,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現在長大了,全家人都在不同的地方了,我總是想念起那段全家人守在電視機前看《庭院深深》並討論劇情的情景。
        

      39#
       樓主| 发表于 2009-12-18 06:11:28 | 只看該作者



      我们台湾这些年:解 严




        

        1987年的解嚴,解除了在台灣長達38年,號稱全世界最長的戒嚴令,這件事對台灣絕對有極大的影響。
        虽然戒严对一般百姓的生活没什么太直接的影响,但就跟前面说到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警总”一样,对心理到底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莫名其妙地牵连到。戒严时代,社会看似和谐,其实是暗潮汹涌。所以一解了严,就如同压力锅爆开来一样,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当时参与各种抗争的分子,从基层的计程车司机、农民、工人、老兵、少数民族,一直到牧师、作家、教授等,社会上不管什么阶层,似乎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压抑已久的各种力量顿时激荡而出,各种反對运动、社会运动突然有了宣泄的窗口。让人眼花缭乱的议题,从民主一直到劳工、环境、人权与女性等,每一个议题看起来都是那么让人血脉喷张。上街头的人士也陶醉在革命般的激情中向前冲。那是一段警察与抗议者对峙、棍棒与乱石齐飞、拉布条抗议及举牌警告的年代。
        舊秩序已經崩解,但新觀念還沒開始建立,所以每天電視一打開,看到的盡是這些混亂的場面,給過慣舊有保守穩定環境的人一種社會失序的印象。
        雖然解嚴了,但是電子媒體仍受到當局控制,對相關社會運動的事件也傾向于一言堂,許多議題訴求都被模糊化,而一律以暴民代之。但是,當時有個非常流行的“地下媒體”,就是在各大競選及演講中才買得到的一個自稱“綠色小組”所拍攝的錄像帶。這個組織扛著攝影機到各個不同的抗議場合,在當時的各個場子裏都看得到他們的身影,拍攝不同于當局掌控下一般媒體所敘述的真實。因爲都是在抗議的第一線拍攝,那有時晃動得令人暈眩或免不了被噴到水的鏡頭,以及站在抗議方這一邊不斷向前沖或逃跑的場面,不管是視覺的震撼力,還是對事件真相赤裸裸的描述,到現在看起來都還絕對是生猛無比。
        我那時候就特別喜歡看“綠色小組”拍的片子,但那時看的只不過是一種影像的刺激,後來上大學跟同學聊起這件事,才發現許多人都看過他們拍攝的這一系列紀錄片,而且這些錄像一定都是被爸爸好好收起來,自己偷拿出來看的,大家聊得津津樂道。“綠色小組”也是在台灣社會運動史上、台灣紀錄片發展史上,頭一次由人民拿著攝影機而提出不同看法的組織。






        我們台灣這些年:1987年的台灣社會





        1987年,讓人印象深刻的事還有年底的南非航空747失事事件。這架由台灣飛往南非的班機,在經過東非海岸模裏西斯(大陸稱“毛裏求斯”)附近時爆炸失事,全機罹難。因爲機上有不少南非華僑,再加上是由台灣起飛的,因此格外受人關注,後來還在機場附近建了一個紀念碑。
        沒想到這件事的隔天,又發生了朝鮮女特工金賢姬炸毀大韓航空客機的事件。兩起空難掀起了大衆對飛機的高度恐懼,好一陣子旅遊業都很蕭條。
        這年發生的陸正綁架案,也是台灣第一起學童遭綁架撕票案,震驚全島。雖然主嫌被判了兩個死刑,但是一直沒有執行。這件事發生的時候,全台灣的家長簡直人人自危,到學校接小孩下課的家長一下多了起來,有些比較有錢的家長是開車來接送的,但也會故意開一輛比較破的車子。以前媽媽總是說,有錢人容易被綁架,沒想到現在一般家庭也開始有這種煩惱了。
        《倩女幽魂》也在1987年上映,算是當年最轟動的電影。對甯采臣與小倩的唯美愛情印象不深,不過我喜歡把軟的側背書包往頭上一戴,“你看,甯采臣耶!”當時小學的掃地時間,倒是可以看到一堆死小孩揮著拖把不斷轉圈,學燕赤霞在那大唱“道道道……非常道……”結果拖把上的水灑了老師一臉。

        “很喜歡道道道是吧?給我用毛筆抄一百遍!”師大怒雲。
        “老師!什麽是Y道?”
        “算了算了,去走廊上罰站。”

        而前一年《英雄本色》裏小馬哥的潇灑形象,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風衣墨鏡成爲許多人在模仿秀及變裝秀時的打扮。在小學裏,一群小孩穿著爸爸的風衣,幾乎可以拖地了,但裏面穿的是短褲校服,風衣一飄,反而像個變態一樣猥瑣。年紀大一點兒的小混混,喜歡跟小馬哥一樣擺闊,拿百元美鈔點煙,但是他們不可能真的拿百元美鈔,這下又成了被恥笑的對象。
        那也是個僵屍片當道的時代。從幾年前開始的《暫時停止呼吸》開始,有點兒恐怖又有點兒喜感的僵屍電影流行一時,林正英也與靈幻道士畫上了等號。僵屍片影響所及,後來有好一陣子,台灣的小學生間有種傳聞,台灣嘉義某某地出現了僵屍,已經有好幾個人受害了,並且那個僵屍正在慢慢地北上,搞得大家都在練習憋氣。而問某人是從哪裏聽來的,每一個人都說是“我鄉下的親戚”說的,搞得老師也不得不趕緊出來辟謠。等到上了大學後,同學來自台灣各地,說到這件事才發現大家原來都有同樣的回憶,只不過住北部的同學聽到的是僵屍往北部跑,住南部的同學聽到的是僵屍往南部跑。
        在引進電影方面,《末代皇帝》的上映,掀起一股話題,也讓我第一次看到傳說中的故宮。《太陽帝國》也在這一年上映,不過裏面有一幕,日軍進入上海時,蔣中正的像被取了下來,卻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差點兒被剪掉。
        這裏不得不說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電影四大女星:王祖賢,張曼玉,鍾楚紅,關之琳。這四位各有擁護的影迷,又互相攻擊。王祖賢氣質脫俗,張曼玉清純可愛,鍾楚紅成熟動人,關之琳美麗大方,當時許多人喜歡在摩托車後方裝一塊有女星照片的擋泥板,以至于每次我看到王祖賢臉上被潑了一塊泥,都想幫她擦擦。到了今日,王祖賢消失了,鍾楚紅最早嫁人,張曼玉跟外國男友同居了,只剩下關之琳還在拍電視購物廣告。

      40#
       樓主| 发表于 2009-12-18 23:13:25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台灣這些年:錄像帶出租店





        在過去,台灣一般家庭想要看影片,除了第四台和電視台經過配音的影片外,只能到錄影帶(錄像帶)店去租了。所以幾乎每個家庭,除了電視以外,錄放影機也是必備的。而錄影帶有大帶(VHS)與小帶(BETA)的區別,各有支持的廠商,有點兒像現在的藍光DVD和HD的規格之爭。小帶的優點是畫質較清晰,但放映時間較短;大帶反之,不過後來VHS贏了,所以大家後來都用VHS大帶。
        因爲一塊錄影帶大概也都要當時的三百多塊錢,不太便宜,因此出租錄影帶的行業應運而生。在這類出租店裏的影片主要有幾大類:歐美電影,台産電影,綜藝節目(通常是私錄的),港劇,卡通,日本節目(含摔角、綜藝節目、劇集等)。大部分人要租的話需要交一筆押金及預付金,然後再從這裏面慢慢扣錢。當然啦,成人影片也是個很大的市場,業主怎麽會放過這個機會!但是警察會抓的,怎麽辦呢?所以這些錄影帶店都有一個小隔間或暗室藏在成櫃的錄影帶架後面,通常老板見到熟客才會幫他們打開這個暗門。那時候多想進去啊,每次門只要微微打開,我都會假裝在旁邊選片,事實上是在往裏面一探究竟!那對我來說簡直是通往極樂世界的天國之門,不過我那時候還是個發育不良的小孩,說是幫爸爸租的也沒有人會相信。
        錄影帶的影片與節目,陪我度過了很多沒有第四台及電腦的童年時光。我尤其喜歡租日本綜藝節目來看,因爲不管制作還是喜感,都比台灣的綜藝節目好多了。再說,台灣的節目也都是模仿日本的。那時比較喜歡的有志村加藤的“大爆笑”以及整人節目。
        因爲錄影帶是可重複讀寫的,但每次新存入又無法把舊的都覆蓋幹淨,所以一些私自錄制的影片偶爾也會出現些讓人尴尬的場面。比如說,全家看小叮系列,大雄與恐龍看到一半,好感動的時候,突然宜靜發出激情的呻吟聲,然後臉一扭曲,畫面變成了某種運動的場面,全家當場傻眼,默不作聲地繼續低頭吃飯。等到畫面又回到小叮時,媽媽總算松了一口氣,忍不住說:“喔!你看你快看,小叮又出來了。”
        這種情況常有發生,害我到現在一直懷疑那時候是不是片名少看了兩個字,其實片名是《激情小叮》。另外一種情況是,小時候好奇心比較強,片子完了之後,後面還有一大段霧沙沙的畫面,想看看後面還有什麽,結果一直快轉,有一次還真的看到了以前錄過沒清洗掉的畫面。喔喔喔!有好多日本女人沒穿衣服呢!賺到了賺到了!從此,我看錄影帶都會看到它全部放完爲止。
        我家有錄放影機的時候,也正值我性啓蒙之時,很想去租一些*片來看,可是老板又不讓我進密室,所以只能租些片名比較意淫的片子,而且租的時候一定把這部片夾在其他片中間,可能又順便附上一片自己都看不懂的藝術片做煙幕彈。所以就會有一些比較無良心的錄影帶商人,取名字特別有技巧,比如說《世界性娛樂》這部片,它的“性”字放得特別大,封面又放著比較誘人的圖片,而且在一般區出租。等回到家一看,什麽?內容竟是各國的花車遊行啊,馬戲雜耍啊之類的,原來內容是“世界性的娛樂”啊!
        有時候出租店也會辦促銷,通常都是港劇系列,比如一次租十片會更便宜,但是有時間限制。所以常常都一次租一袋子裝的港劇,瘋狂看港劇趕進度,看到眼睛出油、眼壓升高都在所不惜。而錄影帶店倒掉也是常有的事,這時候就會大喊賺到賺到了,不過媽媽馬上潑冷水:“可是還有五百塊預付金嘞!”
        後來,這些個人經營的錄影帶出租店慢慢被大型連鎖的出租店如百事達所取代。再到後來,錄影帶也慢慢被VCD、DVD所取代了。

      QQ|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思童網

      GMT+8, 2025-9-10 16:53 , Processed in 1.125180 second(s), 14 queries .

      Copyright © 2003- 思童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4009328號-1 Powered by Discuz!

      快速回複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HoME开心激情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