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激情电影

    1. <form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form>
      <address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 id=REURtuYJD></nobr></nobr></address>

      思童論壇

       找回密碼
       注冊賬戶
      搜索
      查看: 3273|回複: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智慧的能量第三部

      [複制鏈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13 21:44: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覽 |閱讀模式
      [lace=990000]第一章 生命的目的

      人身貴在能利有情

      珍貴的人身

      擁有珍貴人身的目的,並非只求達成自己的安樂而已,還得幫助他人離苦得樂。這才是人生的目的。擁有此八有暇及十圓滿的珍貴人身,是爲了有利益有情。

      衆生耍的是安樂,不是痛苦。但衆生要的這種安樂,並不僅是暫時的安樂而已;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無上的安樂,即證悟的究竟安樂。這就如采購物品般,人們要的是最美好,最耐用的物品。同樣的,人們要的是最持久,由于每個人的認知有所不同,因此會各自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最高快樂。

      若有任何人不想證悟的唯一原因,無非是欠缺佛法的智慧。事實上,任何會接觸佛法,知曉有某種快樂,例如解脫業、無明的纏縛,以及止息所有障礙,圓滿所有了悟的無上快樂的人,都會想要得到它。

      既然衆生需要的是成就正覺的無上安樂,那麽我們能給他們的最大利益,就是引導他們成就正覺。但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遵循成佛之道。因此,我們應當指引他們成佛的途經。但是,爲了揭示此一途徑,我們必須能夠完全而且確切清楚他們心識的每一種特質。由于衆生各具有不同的特性及智慧層次,需要施予各種不同的教法。因此,必須毫無差錯地通曉各種方法。但因爲只有一切種智才能洞悉衆生的每一種特質、智慧層次,以及所有的對治方法。

      因此,自己必須先成就一切種智無上正覺。

      [/lace]
      2#
       樓主| 发表于 2008-2-13 21:45:40 | 只看該作者
      [lace=990000]大乘轉念法門

      爲了成就一切種智,就得遵循成就一切種智的途經。必須修持成就正覺的全部次第,即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包涵了整個佛法的精髓,佛陀的八萬四千教法。目前我們正處于一個五濁熾盛、極度違逆的時代,修行佛法有許多障礙。由于內在和外在的障礙傾盆如雨,因此即使接觸到了佛法,我們也會發現要持續及圓滿修行是非常困難的。

      爲了能圓滿修持菩提道次第的聞、思、修,以便成就一切有情的利益與安樂,首先必須修持大乘轉念法門。也就是說要利用任何所經曆到的難題,在內心激發起成就菩提道的了悟。這樣,難題不但不會形成困擾,反而可以幫助發展心智和持續菩提道上的修行。若未能修持轉念,則不能圓滿佛法的修行及內在心智的拓展。這就是爲什麽我想在這裏解說“運用苦與樂入菩提道”的原因。

      在遇到难题时,可运用的菩提道次第禅修方法,种类繁多。此简要教诫乃多祝羌仁波切,根据龙树菩萨的《实行王正论》及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所作的。多祝羌仁波切,又名吉美·滇佩·尼玛(Jigme Tenpei Nyima),是一位成就极高的宁玛派喇嘛,其圣洁之心臻密乘极高证悟,对宗喀巴大师的教法也有深入的研究。其教法在内容上并未超出怯喀瓦格西(Geshe Chekawa〉的《修心七要》及朗日塘巴(Langri Tangpa)的《修心八偈》,或其他有关转念的教法;只是吉美·滇佩·尼玛运用菩提道次第的修行在难题和障碍的经历上,有其殊胜之处。这殊胜的转念修行,可分为两部分:运化苦为菩提道,及运化乐为菩提道。本书中,我将说明如何运化苦问题为菩提道。

      [/lace]
      3#
       樓主| 发表于 2008-2-13 21:48:58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章 发展另一种面对困境的态度

      面對困境時,應自然地生起湧現歡喜的念頭;

      就像面對冰淇淋或音樂時,

      自然的心生歡喜般。

      在此末法時期,衆生特別被苦、困難及不快樂所折磨,這是因爲他們脆弱的心智無法把所經曆的困難及傷害視爲有利,甚至視爲安樂的因。人們無法認識到這點,而且無法訓練自己的心智在這種認知上。

      与其视所有由众生及无生命的事物所引起的伤害为苦,不如养成一种习惯,将所有这些苦视为正面、有利的因素,使自己安乐的因素。先尝试将小伤害视为有利的,逐渐习惯后,就能将严重的困难视为好的,甚至是愉悦的,安乐的必要条件。最终将能把所有干扰自己的事视为不可或缺的。将困难情境视为有害且不如意是很平常的,而你却能将它视为是使自己安乐的极大助益。 转念的修持并非要去止息困难,而是要使自己能运用所经厉的困难,发展心智以成就菩提道次第。这并不意味着现在或将来,不会再受到敌人或疾病的伤害,只不过意味着将不会受到它的干扰罢了。这些困难将不再干扰我们修持佛法,及成就菩提道的了悟。事实上,困难并不干扰人,它甚至可以帮助人发展心智及持续佛法的修持。

      困境是如何帮助佛法的修持呢?必须在两种思维上训练自己的心智。第一,必须停止对苦的排斥心,第二,必须欢喜地面对困难。当达到这种遇到困难,不再感到不快乐的境界时,困难就不再是自心了悟菩提道的障碍了。 只见问题负面的缺失(即过患,毛堃录入时注)

      我們都會遭受過,如暴風雨之類,有生命或無生命物質的傷害。倘使我們的心習于視這些經驗爲苦難,那麽將只會發現周遭的人物或環境,變得越來越困擾自己。連最微細、最不起眼的事物都會使我們的心感受到極大的痛苦,因而變得極容易生氣。然而,這問題的根源,都是我們的強烈自私心。

      一旦将每一件事物都当成难题,那么即使别人为你准备的食物稍凉了一点,也会造成你心中极大的不悦;某人的穿着或装扮有点不对劲,不合己意,也会成为痛苦的因。若夜晚有人或有动物制造噪音,吵醒了你,你也会生起无名的怒火,第二天就会整日埋怨,“唉!我昨夜一夜没睡,因为……如何……如何。”于是,没有睡好就成了不可思议的问题,不可言喻的痛苦。 睡觉或静坐时,即使是一点点微细或极不起眼的东西,如跳蚤爬过你的脚,咬了你,此时,若不能生起安乐的心来面对它,则这轻轻的一咬,会变成不可想像的大问题。有些人,花了数千元旅费去外地旅游,在待了一个晚上之后,只因不能忍受这类的不舒服,次日即束装而返。 习惯于用某种方式看待事物是心的常性,若养成将任何不完全合乎利己心所期待的微小事物看做是问题的话,则会把小事情夸大成为大麻烦。如果将小痛苦视为大麻烦并为之恼怒的话,将会永无休止的被沉重、不快乐的心所奴役。最后将难以忍受任何困难。触目所及皆成怨敌。对每件事物都会觉得不满,任何所听到、看到、尝到、闻到或触摸到的东西都会使自己不快乐。心夸大问题,使得人生充满苦恼、沮丧、偏执及精神崩溃。如果不断的被毫无快乐的心所奴役,那么别说是一天,甚至一小时的快乐也很难有了。

      如果没有任何事物能让自己欢喜起来,或让自己满意的话,将无法体验快乐。在这种心境下,不管尝试什么,不管去到那儿,每一件事都会使自己不愉快。由于不明白这是自身的问题,不明白自己的心已习惯于这种思维模式,所以就会将一些外在事物,其他的人或物,视为问题根源。越认为自己的问题源自于外在的人或物,则会越愤怒。就像火焰般,油加得越多,火焰越猛烈。怒火越大,所造的恶业越多。然后会对所有的每一件事物,如房子、周遭的人,任何感官所触及的事物生气。这就是所谓的“触目所及皆为敌。” 据说伟大的行者密勒日巴,常将右手放在耳上,持倾听状的手印,这意味着,一切存在的事物,对他而言都是一种告诫、一种教示。对于伟大的行者而言,一切事相不但不相为敌,反而是友,亦即“触目所及皆为友”。事事不但不是困扰,反而是有益、具正面作用的。对伟大的行者而言,一切事相都是无上喜悦的,一切事相的自性都是空的。 看问题的有利面

      遇到難題時,若能謹記困難的有利面,並將困難與大乘轉念的修持相結合,則所有困難就成了有益的。困難不再是壞的,反而是好的,有益的。

      无论有多少困难,为这些困难而心烦或恼怒都是毫无意义的。当遇上不幸、不如意的情境时,最重要的是必须再三地思维,视它为困难或为之恼怒所可能带来的极大缺失(即过患,毛堃录入时注)。因此,根本不需要把它们视为困难。 有些境况是可以改善的,但有些境况就只能逆来顺受。例如,不管再怎么懊恼天不是地,也无法倒转天与地。为这此事伤神,是毫无意义的。无论多么地为困难担忧或为某个人的一点小事恼怒,都是多余的。

      寂天菩薩在《菩薩行論》中闡釋,如果問題是能解決的,就不需要爲它煩惱,更沒有理由爲它氣憤頹喪。如果問題是無法改變的,就更沒必要爲它不快樂或不高興。也就是說,不管發生什麽事,都沒有理由生氣或沮喪。

      无论发生什么事,总是思维着“这是好的,有利的情境。”举例来说,在某人被毒蛇咬伤时,为去除毒素把伤口附近的皮肉割除」虽然很痛,但是却有助益,因为这样做可以保住生命,所以是有利无害的。根据西藏医学的理论,当病毒发散出来时,通常表示病情有了进步。虽仍是病痛,但因病毒已由体内散发出来,不再驻留在体内日益滋长蔓延,因此被视为是好现象。 把来自人或物的伤害视为困扰,有极大的缺失。反覆思维自己在这辈子所会遭遇过的问题,并思维视之为困难的结果。然后生起一种强烈的动机,下定决心“从现在起,无论我将面对什么困难。我将会视它们为有利的。”具有这种无畏、肯定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秉持这种坚强的念头,试着训练自己的心,直到能像经验丰富的驯马师一般一纵使漫不经心,也可毫不费力的驾驭马儿,不论马儿如何奔腾,也不会摔下或危害到自己的生命。驯马师之所以能巧妙的驾驭,是因为他的身体可以随马儿奔腾的方式自然的回应。同样的,无论遇到什么凄惨的境况或障碍,应该立刻毫不费力的视它们为有利的。欢喜问题的念头应该像喜欢冰淇淋或音乐的念头般自然生想。就如酷爱音乐的人听到音乐时,欢喜的念头会自然地生起,不需考虑任何理由。

      遇到逆境时,若能自动的将它视为好的,就能喜乐。即使面对批评、贫穷、困难、病痛、或死亡时,内心丝毫不受干扰,仍然喜乐常在;你将毫不费力、自然地明了困难的益处,而越能明了困难益处,就越能喜乐地经历人生中的困难。 经由训练自心,且养成不把问题视为困难,那么就算遇到身心上的大困难,也会变得容易忍受,并能安然渡过,问题变成喜乐的,如棉花般,轻盈且柔软。

      視問題爲樂趣

      實際遇到困境時,很難立即將它視爲行善的契機,因此完善的准備是很重要的。預先做好訓練,那麽當嚴重的問題來臨時,才能輕松的運用所熟悉的菩提道次第禅修或轉念法來修持。

      将困难转化成安乐,光是明了困难有益于修善是不够的。必须诚挚的认识自己的问题就是自己修善的必要条件,并且由其中生起持续、稳定的喜乐。 在困境时,要想着:困难带给自己无尽的利益,它能带来现世及来生的安乐、解脱、及证悟的究竟安乐。因此,困难对自己有无尽的利益。纵然问题可能是非常地严重,使人难于忍受,但它们却是最可喜的。它们其实是人们所拥有的东西中最美好的,因为它们将持续不断的带给自己好处。

      停止厌恶困难并生起喜欢困难的这种思维方式,会让自己的心情快乐起来,也可以使自己不沮丧、不灰心地持续修行。反复如此思维,训练心智,转化自心为喜乐。 就这样,因为强烈的相信经历困难是可喜的,纵然问题仍然存在,但已不觉得它的存在了。既然它不再扰心,也就容易忍受了。这是克服自身疾病及其他生活上问题的方法。如果你能克服那些会以为干扰自己快乐修法的外在敌人及灵异。那么,纵使他们继续作怪,也已无法扰乱或伤害你的心。

      只要視某事爲難題並讓它來激怒自己,無異等于自造難題來擾亂自己的心。一旦這種情形發生,就無法轉化苦于大乘道了.實際上,若能運用苦于大乘道,則問題將能使自己善業增長,並且變成安樂之因。然而,這必須自己去體驗才會明了。

      當然,你無法要求自己在猝然面對大問題時能立刻轉化它們爲大乘道。因此,應根據自己的能力,訓練自己的心先轉化小痛苦,然後,當遇上大問題或大災難,甚至是最恐怖的死亡時,才能將它與善融合,並運用于大乘道。

      簡言之,訓練自己的心,體察一切問題的美。爲使問題合乎自己的意,就必須不再看問題的負面,盡可能去看問題的正面及有利面。生命的境遇是否美好,端賴自己的心如何認知它、诠釋它。自己可以選擇是否將某一經驗視爲“美好”或“困難”。這全看自己的心如何去诠釋它了。

      第三章 乐与苦皆由自心所造

      樂與苦端賴自心,端賴自己的诠釋。
      它們並非源于外物,或他人。
      所有的快樂及所有的苦,
      皆由自己的心所造。

      願力

      就如經論上所提及的——“萬法依于一念”。所有的苦與樂亦複如是。事實上,地獄道的極苦,或一切種智的究竟樂,皆源于自心。

      除了一些特殊的行爲(如相關佛、法、僧的事)之外,凡是衆生爲世俗的利益而追求的現世快樂,其身口意業,都是不善的,只會導致痛苦。

      相对的,凡是追求来世安乐的一切行为,都是善的、安乐的因。经由这些行为,将能在现世及来世中体验到安乐。凡为追求解脱自己的业障及妄念而做的身口意行为,都是善的、解脱的因。凡是希望为一切众生而成就正觉的一切身口意行为,不仅是善的,而且是善的因。本着这种态度,尽夜不断的行善,所有这些行为,都将成为一切种智的无上乐因。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的教法上说,万法依于一念的原因。一切法端赖于心,甚至暂时及究竟安乐也都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愿,取决于自心.不同的愿,得不同的结果。所有的苦都源自于寻求现世的快乐、轮回中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其实是找不到的。许下解脱的愿,能导致解脱。许下一切种智的原,能导致一切种智。轮回苦或究意乐全源于自己不同的愿,也就是源于自心,其道理即在此。

      若回顧自己的生命,從經驗中了解到,樂與苦端賴于自己的心,自己的诠釋,並非源自外物或他人。所有的樂,與所有的苦,皆由自己所造,由自心所衍生。

      苦與樂全依自己的心,例如,若心隨瞋念,則會感受到痛苦。若心持慈、悲和忍辱,則會感受到安樂。人類的痛苦和快樂,其實是平日如何維系自心的結果。很明顯的,快樂和痛苦,並非其他衆生,或所謂的神佛所造成的。唯有自己才是快樂和痛苦的造作者。

      樂與苦都是空性的化現

      一旦認識苦的好處,就會稱它們爲好的,視它們爲好的,會使自己高興。這種快樂,全倚仗自己對問題好處的認知,及將之確定爲好。于是這樣思維:“這不是問題。我不苦,我很快樂”。這快樂源于自己的心,無自性的快樂。那看似有自性的快樂,其實是空的,它的存在全憑自己的感受,及如何將之命名而定。因此,快樂是空性的示現。

      苦也是如此,不思維問題的好處,而只覺得它們是幹擾時,會視他們爲真正的難題。對此特別的感覺你會將之命名爲“這是問題”。于是你所命名的那種感覺就出現了。如果你稱之爲難題,于是它就成了你的難題了。既然問題只不過是名言假立,即使它看似獨立存在的,但它完全是空的。由此,可以明了爲什麽苦也是空性的示現了。

      在審視或思維“我”時,這看似自性存在的“我”,其實是藉著假名的“我”。因妄執四大(地、水、火、風)和合的“我”,所以認爲它是真實存在。如果沒有四大,“我”這個名言假立的基礎也就不複存在,即使這假名“我”的心仍存在。一旦這心不存在,縱然四大皆在,“我”也早就不存在了。

      可以明了的是,四大之名相,是心以名言假立爲“我”。而這四大的各種不同的活動,只不過由思維將之命名爲“我正在坐”、“我正在聆聽教誨”、“我正在禅坐。”心只不過是依四大而假立“我”正在坐、聽、及禅坐。事實上,這個看似存在且做各種行爲的“我”,只不過由妄分別心藉上四大方假立的,僅只如此而己。“我"的存在就只是這樣。事實上,“我',只不過由妄分別心依四大假立的而已。

      縱使“我”只是由妄分別心所命名的,但它卻看似有自性地存在。這看似有自性存在的“我”,不只因爲它是由心依四大基礎而假立的名言而已,其實是完全空的。“我”只不過名言所假立的。縱然它看似自性存在,但完全是空的,只不過是幻覺而已。“我”之中,毫無自性的成份,只是依四大而假立的名言而已。

      這空無卻又看似獨立存在的我,其自性其實是空的。“我”只不過在四大上,從事各種活動,曆經輪回,藉以修持佛法成就正覺而已,只不過是妄分別心依四大而假立的罷了。至此,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所有以其他方式,使我看似存在的,也完全是幻覺。除了假名外,任何以其他方式存在的我,都是應當破除的。

      無論如何思維,總之一切事物的自性都是空的。因此,就這一點,沒有爲之起貪戀及惱怒的必要。應該完全棄絕煩惱才是(煩惱即貪瞋癡三毒)。

      第四章 瞋怒及欲望的缺失

      瞋怒的苦痛就像熾紅的炭火在心中燃燒。
      心隨欲念,將無法滿足。
      一而再,再而三心的隨著欲念,
      再怎麽也無法滿足。

      心 随 瞋 怒

      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中可以明白,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而隨瞋恨轉時,心靈將無法安甯。然而,運用菩提道次第上的靜坐及教示于日常生活中,以修持忍辱、慈、及悲來控制自心,就會平和,特別是在一些能引起負面雜念的危險狀況下更是如此。

      一旦起瞋心,當立即覺察,並記起瞋恨的缺失。瞋恨不能帶給自己或他人絲毫利益及快樂。它只會帶來傷害,使自己不愉快,且越來越來邪惡。而且,如果受制于瞋恨,會在心識上留下種子,那麽下次遇到相同情況時,瞋恨心會再度升起。在這種危險的情況下,若不修持菩提道次第,那麽每次瞋怒,都在心續上留下種子,爲未來生起更多的瞋怒預做了准備。

      瞋恨會遮蔽自己的心,使自己日常生活不快樂。瞋恨會造成生理上的傷害。甚至危及生命。瞋恨時,自己會感受到危險及不快樂,也會使他人害怕及危險。會讓自己處于銷毀自他安樂及財物的危險之中;自己會有傷害他人身、心、甚至生命的極大危險。在盛怒時,無論什麽都會忘了,只會想到要傷害他人,希望立即傷害瞋恨的對象,一旦這種思維生起後,瞬間便能傷害,甚至戮殺其他衆生。這費不了多少時間,只需一瞬間而已。

      在生命的每一天,瞋恨會給自己及他人造成許多問題;並且除了這一世外,瞋恨也會爲不可勝數的來世,不斷地造成傷害。瞋恨銷毀功德,斷阻了成就解脫及一切種智的努力。就如心髒停止之時,生命也被切斷了;瞋恨銷毀功德,也因此斷絕了成就正覺之途。正如心髒不運作時,生命即結束;沒有了功德,則沒有快樂、沒有解脫、沒有一切種智的無上安樂。

      瞋恨就是如此的極具殺傷力。姑且不論它將給來世帶來的傷害,只論它帶給這一世的危險,僅就這一世,瞋恨就無休止地傷害了芸芸衆生。

      瞋恨的對治藥是忍辱。然而,瞋恨本身無法修持忍辱或牢記瞋恨的缺失,因此還需要另一種心來謹記瞋恨的缺失及修持忍辱。經由運用靜坐及菩提道次第教法,尤其是大轉念來修持忍辱,可以在生活中立即獲得甯靜、松馳及許多安樂。

      瞋恨的苦痛就像熾烈的炭火在心中燃燒。瞋恨甚至把美麗的人變成陋惡、恐怖的幽靈。原來安樂、平和、及美好的事物,都變成黑暗、醜陋。一旦運用教法修持忍辱,瞋恨即停止;一旦瞋恨停止,外表甚至也會立即改變。會變得平和及安樂,而熱心慈愛的本性,也會帶給人安樂。

      心 随 欲 念

      正如人心隨瞋怒而轉一樣,只要心隨欲念,則永無喜樂或舒暢,會總覺得若有所失。如果檢查平日生活的心境,會發覺總是若有所失。不管如何努力嘗試享受不同的地方——住在城市或山上,到海濱,或漂亮的公園;不管如何嘗試去事受食物、衣物,乃至任何地球上可得到的東西,心中總會覺得失落某些東西。不管有多少朋友或多長久地享受和他們在一起的快樂,心中總有某些失落感,永遠不能真正快樂。

      即使有令人鼓舞的事发生在生活之中,若仔细地检视自己的心,仍将发现有某些东西失落。总非彻底快乐。审慎省察自己的心,好好的检视:“这种快乐究竟、彻底吗”?往往答案是——“它并非彻底的,仍有某些缺撼”。 这就是为何佛陀教示,不管身处何处,它都是苦的地方,无论有什么愉快的东西,只不过是苦的餐宴;无论有什么伴侣,也只不过是苦的伴侣。

      只要心欲望,則永無滿足。心隨欲望本是希冀得著滿足的,但總導致不滿足。目標雖在于滿足,但因爲心隨欲望本就是錯誤的方法,心隨欲望而不能滿足,就一再追求著欲望,一再不能滿足。一而再,再而三的嘗試,總無法滿足。

      就像摇滚歌手——“猫王”艾维斯·普烈斯莱(Elvis Presley)的生平故事般。我最近在墨尔本时听了他的故事。一天,我正吃着午餐,看到电视上正在上演着艾维斯·普烈斯莱的故事。这故事非常有趣。他整个人生的故事是促发人们学习菩提道次第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他生命的早期和晚期,他陶醉于享乐和兴奋。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在他觉得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时,变得非常沮丧。他最后的歌是如此的:“我试了又试,总无法满足。”在他最后的演唱会时,他唱着唱着,泪水由眼中流出,成千上万的歌迷哭泣的看着他,听着他歌唱,也都哭了。那是他最后的表演。

      心隨欲念轉時,若檢視自己的心性,會發現總是若有所失。事實上,心隨欲念本身即爲苦,本身即是個問題。這整件事的本質即爲苦。再怎麽隨著欲念轉,也得不到滿足,唯一得到的結果是不滿足。這是輪回中最大的苦。

      是什麽引起人生上的許多問題及障礙呢?是什麽引起自己心靈修持上許多內在及外在的障礙呢?是什麽使自己無法佛法在修持上成功呢?是心隨欲念,找不到滿足。聽收音機上的新聞,讀報紙,或看電視時,可以明了人們生活上的許多災難多來自于心隨欲念及得不到滿足。

      如果檢視自己的心,分析並質疑自己,將會發現只要心隨欲念,則無真正安樂可言。因爲某種重要的東西不見了,你的人生是空虛的。

      事實上,得與失的本質皆爲苦。得是苦,失也是苦。若不分析自己的心,會相信自己的問題會因追求目標的達到而解決。事實上,這問題可能因爲得到目標而看似解決了,但達到這個目標後,另外的問題卻開始了。

      先前得不到目標的問題因爲得到而停止,人們于是將這種所謂的“快樂”誤植于因爲六根遇到或接觸所欲求的事物而形成的。然而,感官與塵境不斷的接觸,那種愉悅的感覺遲早會變成苦苦,並且變成不可忍受的問題。

      在體認並且命名那種感覺是不可忍受的問題、是一種苦之前,會誤以爲那是快樂。由于假立這種感覺爲“快樂”,它就像是快樂般,甚至像是自性存在的愉樂般。換句話說,雖然這種感覺只是由心名言假立的快樂,這快樂卻像是自性存在般。

      在根與境不斷的接觸下,由于所謂的“快樂”的感覺,變成不可忍受的感覺,那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去了。你的心會繼續妄執所謂的“快樂”于那種感覺,直到你終于認識事實上它只是一種無法忍受的不舒服感覺,一種“苦苦”。實際上,它僅只是苦。

      無論何時,這些由業及煩惱産生的輪回諸蘊和塵境相遇時,就有三種感覺産生,第一種是苦的感覺,通常被視爲問題。第二種,是愉悅的感覺,不好好的分析,看起來像是愉悅,但正確的分析時,也只是苦。第三種,即最後一種,是一種淡然感覺,不苦也不樂,這本質也是苦,因爲諸蘊本身被業及煩惱的種子所染。只要你尚未能從纏縛著自己于輪回——即這些蘊——業和煩惱中解脫,你就會不斷地經曆痛苦。因爲每一個由蘊與塵境相遇而生起的感覺,都能存于苦性之中。

      隨著欲念形成業,會在心流中留下種子,導致來世再入輪回。然後,在業及惑的控制下,你會在來世輪回中再經曆到行苦。並且會再經驗到苦苦及壞苦——即輪回中暫時的快樂。這就是心隨欲望長期的傷害。只要心隨欲念,將永無休止的受著輪回的苦。

      總之,縱然是那種與貪欲的目標相接觸所生起的“愉悅”感覺,事實上只不過是苦而已,在不仔細分析這感覺的本質時,因執著自己的妄想,自己名言假立“愉悅”于那種感覺,而事實上,它只是苦。于是,這看似愉悅,而自己也相信它實爲愉悅。則執著它,它便會在自己妄想上現爲純淨的、真實存在般的快樂。

      這就是問題如何全源于自己的心。

      斬 斷 欲 望

      遭遇看似重大難忍的問題時,若能認知錯在于心隨欲念,就能停止心隨欲念,堆積如山的問題也將會立即消失。

      例如,若一直想著某人的胴體有美麗,則無法斬斷貪欲。只要你持續那樣想,停止貪欲便不可能達成;它只會使你産生更深的貪欲。心中誇大某人的美麗,無法停止貪執。只有視軀體的本性爲苦、汙穢、醜陋、及無常,才能斬斷貪著。

      你可能覺得:“我是世界上唯一有困難的人!”或“全世界只有我的問題最嚴重!”斬斷欲望能止息這種非正知見。能認清一切問題的根本在心隨欲念轉。可立即在一刹那間感受到安甯及滿足。由明了欲念的缺失,你可以止息問題。你就可以日常生活中享有滿足及快樂,甚至解脫。

      斬斷欲念使你解脫。佛教徒皈依佛、法、僧的儀式上,皈依法的祈禱文說:“皈依法,離欲尊。”此處特別提出“離欲尊”,而不說瞋怒或其他煩惱的止息,是因爲所有苦,皆是貪欲的果報。欲念不斷則輪回永無終止。停止心隨欲念,可從輪回中解說,但若心隨欲念,則輪回永無終止。就如同誇大事物的美好不能息止貪著;將自己受到的傷害視爲問題,也無法止息痛苦。越是視問題爲苦,就變得越難以忍受。這樣的思維無法停止痛苦,只會使痛苦越來越不能忍受。

      相反地,讓心保持自然狀態。不要老想著“這也是問題,那也是煩惱”。讓心回歸自然的狀態,不再把困難都看成問題。這樣,就能不再將不幸的遭遇當成問題了。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視不理想的情境爲理想的,是最有效訓練心智的修持,是轉苦爲樂的方法。

      在此末法時期,有著許多無可避免的修行障礙。有某些問題,如疾病,是我們必須經曆的。我們別無選擇。在這種時候,必須轉化困境,即不想要的障礙,爲有利且必要的情況。如果不能在一切順逆境中都這麽做,就有退轉佛法的危險。例如,在富裕時,有漏失佛法的危險。

      有一修心的偈頌說:

      富裕並不好;貧窮其實更好。如果貧窮且遭遇困苦,則你能成就佛法,乞丐身是修持佛法的目標。

      許多傳承的喇嘛,如密勒日巴尊者等,以苦行的生活成就正覺。聽起來上面的教示,像是說必須做真正的乞丐般,但其實並非如此。重點是要斬斷世俗攀緣——所有成就佛法的障礙之源。

      另一偈頌如下:

      受贊美並不好;被批評其實更好。舒適並不好;不舒適其實更好。若得到舒適,是在耗損前世所累積的善業;而經曆困難卻是上師的加持。

      獲得盛名或擁有高位時,同樣也有退失佛法之危險。處于所謂如意之境,即所謂快樂人生時,也有退失佛法之危險。還有,因爲擔心失去這些擁有的如意情境,也在退失佛法的危險之中。而當你身處逆境時,也有退失佛法之危險。

      這使得修持神聖的佛法非常困難。如果失去任何一點想要修持的佛法,人生將變得極度貧乏。無論遭遇順境或逆境,都應該能夠轉化它們,使它們不能危害自己在佛法上的修持。困難幫助人成就正覺。

      遇到問題時,想著:“這是上師加持。這樣可以除去我的惡業,清淨我的業障,並且幫助我在大乘轉念上訓練我的心智,使我能爲衆生成就正覺。困難給我機會發展我的心智”。

      把一切受到的傷害當成問題,以反複思維它是怎樣的一個問題,並因此而煩心,這樣無法止息自己的苦。既然是思維方式使遭遇化爲苦惱,那麽就只有另一種思維方式——即認識及诠釋自己的遭遇爲樂就能息止苦和不快樂的心。

      因此,每當問題出現時,應心生歡喜,視之爲能幫助內心啓發菩提道。遇到阻礙時,要心生歡喜,立即想著:“這看似障礙,但對我,事實上不是障礙。其實它能助長我啓發內在菩提道的證悟。如此地訓練自己,使得在逆境中也能心生歡喜。

      遭遇不幸時,運用善巧的方法極爲重要。換句話說,每一痛苦的經驗都是可以觀修的。不同的問題,運用不同的法門,如此善用妙法,所有的苦都可以與善融合。所有苦的經驗都成爲善了。

      以接受問題來代替否定問題,會使自己的心情産生很大的不同,有助于暫時停止懼怕和憂慮。在這基礎上,若能將問題與善結合,即利用問題與菩提道次第教法結合,並運用它來生起三主要道(即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見),那麽對問題的體驗事實上已成爲佛法了。問題本身成了安樂的因。經曆困難消除了特別是前世的惡業,而轉化這經驗成爲善,則能導致安樂。

      廣泛反複地思維從痛苦中得到的巨大利益。把每一善巧的方法列出來。如此體驗問題,其利益與修持前行法——如獻曼達及做大禮拜,或觀修菩提心——的利益是相同的。仔細思維問題帶來的好處是非常重要的,因爲這樣才能一再增強歡喜逆境的念頭。視不理想的境遇爲理想是最有效的轉念方法之一。這是轉苦爲樂的方法。

      運用困難來訓練舍離心。

      困難其實只是教示的另一種形式,它給人最清晰的佛法介紹——即舍棄輪回,因爲困難清楚的指出輪回的本質只是苦,因此人們較容易且很快的産生舍離心。

      遇到困難時,如此思維:“只要在業與惑的控制下,不由自主的漂泊輪回生死中,我所受的這種種苦都並非不應該的。這是輪回的本質。”如是思維任何遭遇的困難——閉關失敗、病痛,特別是人際關系的問題——恐懼及憂慮就會立即消失,或至少減輕。會較不煩躁,且更輕松。困難不再看似那麽難以忍受或那麽嚴重。

      然後,思維著:“如果連這善趣有情的一般痛苦都令我無法忍受,又如何能忍受惡趣有情的苦呢?”比起受酷熱及酷冷煎熬的地獄衆生所受的苦,此世間的苦是如此之小,以至于像是莫大的樂趣了。即使是地獄中的點星之火,也比地球上所有的火總和還熱上十萬倍。“如果善趣中的小困難我都不能忍受,無疑我將無法忍受惡道的苦。”如此思維地獄衆生的極苦,是非常有益的。

      有困難時,想想其他的人間苦。想想比自己有著更多更大痛苦的人們。有些人不只有病在,而且有著某種非常難治或者根本是不治之症,如癌症或愛滋病。想想失業的人、無人看護的孕婦、被遺棄的先生或太太、與父母親有問題的孩子、有人際關系問題的人、有酒瘾或毒瘾的人。就是一個家庭中也有許多的問題。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個別的問題。

      想想那些沒遇著佛法,沒有一點自由修持佛法以造樂因和斷苦的人。

      思維有著更大問題的其他衆生時,自己的問題變得微小且可忍受——幾乎是愉悅的了。把它們和惡趣中的問題相比,自己的問題則似乎是大樂趣了。如是思想,就不再厭惡逆境。那種感覺于焉遁形。

      然后思维:“轮回是无边苦海。” 这“轮回”指的不是地方,而是指被烦恼及所染污的五蕴。因为你在心中未生起对治之法、道谛及息苦的灭谛,所以未能断除无明及业在心相续上留下的种子。因为心流中有了这些种子且由于没修持菩提道次第,遇上欲得之境时,就产生贪,遇上不理想之境时,就产生了瞋以及遇上平庸境时,就产生痴了。

      這些無明會産生是因爲,首先,尚未了悟無明的對治方法,所以無力斷除它們的習氣。其次,未能動用教法,未能觀修菩提道次第來控制自己的心。當妄念生起時會激發業,使一連串的行爲在心識上留下習氣,産生來世的輪回,業及妄念不僅産生五蘊,而且,因爲無明,又會繼續累積更多惡業,使得五蘊生生世世輪轉不已,直到斷除了跳脫輪回的業與惑爲止。

      因此无须向外求,只须观自己的五蕴:“轮回是一个无边苦海”,如是思维,对轮回产生厌离,使自己越向解脱。将自身所受的痛苦与成就菩提道的次第相揉合。经常思维苦是轮回的本质,有助于发展舍离轮回的心。经由舍弃轮回,将心与善融合。遭遇问题时,如是思维会很好:“这没什么,这问题不过是儿戏”。不论遇到什么灾祸,即使是衣物、钱财等所有的财产被偷,心脏病发作,太太、先生、或朋友背弃你都要如是思维:“这不算什么,只不过是儿戏。从前我积聚太多恶业,现在当然会遭遇问题。因为我造了因,这些问题必定要发生。我必须受此恶业的果,这不是我不该承受的,这是公平的。既然这是轮回的本质,就没什么可沮丧的。我必然也会造了更重的恶业,相形之下,这对我犹如安乐了。还会有更严重的困难到来”。 只是思维有更严重的问题仍将会到来,会使现在的问题看似较轻微些,这是一种心理学。事实上,菩提道次第及大乘转念的一切教法,都是可以完全断除苦因,极深奥的心理学方法。修持菩提次第的教法不仅可以完全消除业和妄念,甚至可以清除遗留在心识中的微细种子,引导自已到达正等正觉的究竟安乐。菩提道次第是引导有情众生成就一切种智的最胜妙法心理学。


      利用問題來訓練皈依心

      可以利用問題來訓練自心皈依並依止佛法僧。

      思維生生世世所經曆的苦,唯一能給你完全保護恒不背叛的就只有三寶,所以應如是思維:“不論生命中會發生什麽問題,我將只皈依三寶”。不僅惡趣中的苦,所有輪回的苦,皆源于苦因:無明和妄念。如我前面說,妄念激發業,在心識中留下種子,致使自己受輪回的蘊和苦。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受生死之苦。自無始以來,造了那麽多業,至今尚未受盡果報,業和妄念引生了蘊聚。

      “我仍有不可勝數的業報要去承受——輪回——無邊苦海。誰有力量,使我從真實的苦及苦因中解脫呢?唯有三寶。既然三寶有威力讓我從輪回中完會解脫,一定也能讓我從現今的痛苦中解脫。因此,生命縱使有再多困難,我將永不放棄皈依三寶。問題再多,我將永不舍棄佛、法、僧”。如此利用問題來鍛煉自己的皈依心。

      利用問題來消除驕慢

      每遇到問題時,要利用困難來消除驕慢。就像我在前面所解釋的,人總被業及妄念所控制而不得自在,總必須不斷地經曆三種苦:行苦、壞苦、苦苦。謹記著,並想著:“我將破除驕慢之心,那是銷毀許多功德的敵人.我要破除罔雇衆生的邪惡自喜心”。

      在专心缘念自己的困难时,骄慢不会生起。就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为痛苦而烦恼可消除我慢心,并引伸对其他轮回众生的慈悲心。这种人也会谨慎的不造恶业,并被激厉向善。有一训练思维的教法提到: 受赞美并不好,受批评其实更好。
      贊美,使人生起驕慢心,批評,幫助人去除過失。

      換句話說,受批評的好處之一,是立即破除驕慢,不再錯失,得以在人生中求進步,受到贊美時,易生起驕慢心。若任由驕慢心生起,來世將投生于無法自由修行佛法的惡趣,或生于貧困,或爲低階級,或爲盲人,或爲奴錄。縱有極大抱負,將對自己的快樂或他人的快樂無能爲力,不會成功。

      重要的是,一旦有了我慢心,將無法發展自己的心智或美質,甚至無法學習佛法。就如噶當派的格西所說的:如果將水注于全圓的物品(如球或汽球)上,水是無法留駐的。同樣的,若一個人心中充滿驕慢,美質將無法留駐。噶當派的格西會教示,所有佛陀的教法都在于破除我慢。

      調伏我慢心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牢記自己的過失。念念不忘自己的成功,驕慢心就會生起;但若注視自己的過失,驕慢就會從心中消失。例如,思維著自己的無知,思維對浩瀚佛法經論的認識是如何微薄。思維那些雖然知道卻未能實踐的菩提次第。有些課題並不自以爲知道了;世俗的教育也所知有限。甚至不能理解自己蘊及感官的本質。如是思維有助于平息我慢心。

      隨喜的利益

      避免驕慢、嫉妒、或瞋怒心生起的另一個重要修持是隨喜。無論何時,聽到別人成功,要隨喜之。即使對俗世的成就,也應時時修持隨喜。例如,聽聞別人事業成功,應心生歡喜。聽聞某人——無論是自己的敵人或友人——找到了友伴,也要心生歡喜,想著:“他們找到了所追求的快樂,這是多麽美好”!要爲他們歡喜,就如自己心願得償般。換句話說,要愛人如愛己。他人得到安樂時,要如同自己得到安樂般的心生歡喜。

      如果只知珍爱自己,就无法感受到快乐,但若爱人如爱己,则欢喜自然生起。如果关心别人,当某人找寻到所追习之的安乐时,自己自然的也会感到欢喜,不需思索任何理由。无论什么人发生了什么好事,都会自然地心生快乐。 看见身材美好的健美先生时,心中想着:“这人因为前世修持忍辱及持戒,今世得到如此美好的身材,是多么美好啊”!看到某人非常富有时,思维:“这人前世布施众生及供养三宝,现在有如此好的果报,多美好啊”!若某人非常有智慧,或比自己更了解佛法,也应心生欢喜。若某人修了很多次闭关,自己却未有机会闭关,也要随喜。

      把握所有这些随喜的机会,可以累积不可思议的功德。若他人心灵层次比自己低,那么为他所积的功德欢喜,可以得到两倍于他所得的功德。如果此人的心灵层次比自己高,则因此为他欢喜,能累积一半于他所得的功德。 仅以随喜,无需身及口的大力张罗和特别努力,就能累积无数的功德。刹那间就能累积如虚空般无量的功德。修持随喜心是累积功德最简单、最广博的方法。

      发现别人的优点时,即时的随喜,可以止息嫉妒。心怀嫉妒,会有企图阻碍别人成功及安乐的危险。反之,若弃绝嫉妒,修持随喜,纵不能马上成功,也创造了将来成功的因。现在能因为他人修持佛及闭关或得到了悟而随喜,就造自己将来能有相同体验的因。 让骄慢及嫉妒之心生起,只会造成现在及未来成功的障碍。随喜是一种预防这种障碍的极善巧的心理学方法,也是日常生活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当别人成就了轮回中的成功,并找寻到所要适求的安乐时,如果能随喜即能解决许多障碍。

      如果不修持隨喜心,即自他相換,無論這寶貴的人身持有多久,無論多富有,多聰慧,或有多少世俗及佛法的教育,在生活中將得不到安樂及甯靜。這是無法隨喜的心,驅使人發狂及激發不理智的舉動。那麽,無論能活得多長久,也終歸不令人向往。

      持有暇滿的人身及心中潛在佛性的心,才能爲自己及其他衆生帶來不可思議的利益。但若不運用這些修行于日常生活中,自己本身就會阻礙所有這些利益的發生。

      利用問題來淨除惡業

      問題的另一好處是能用來淨除惡業。思維:“所有我的問題來自于我的惡業”。熟記下面四大綱要且運用于當前的難題上:

      業是必然的,業增長擴大,
      無因不招果,業永不失壞。

      例如,面臨人際關系不和諧,或失去伴侶時,謹記自己在此生的惡業,也謹記自己在前世造的惡業——例如,出于自私心,必會行邪淫或破壞了他人之間的和睦。

      如是思维:“我曾造了恶业,所以注定尝到这种果报。我一再不停地遭遇这些问题,是因为业是会增长扩大的。如果在前世中,我已弃绝了邪淫及其他恶业,现在就不会经历到这些问题。我的人际关系不和睦,充满了争执及问题,是因为我过去没有戒除邪淫。如果我在前世安住于善及戒德行中,现在的生活就会快乐及和谐了。因为未曾造这些善业,所以,我现在无法得尝这种果报”。 纵然也许需要百劫后才受到果报,但所积的业是不会失坏的。在适当的机缘,业将成熟。所以,谨记着:“在过去,我未能以四对治力净除自己的恶业,及运用对治法——菩提道次第来修持。这意味着我未曾造任何善因,以避免经历过去业报。因为我未曾以作任何对治行为来制止恶报的发生,所以,我现在尝此果报”。如此运用前述四要点于现前的问题。 仔细思维,然后告诉自己:“这问题是个教训,它告诉我,如若不喜欢这样的问题,就应断绝这因,即不善业”。对于过去累积的一切恶业,第一要*忏悔及以四对治力净业;第二要紧的是不再犯恶业。如此,难题即成无限有利的教训。

      举例来说,密勒日巴在以巫术杀害了许多人与畜生后,觉得:“我是非常邪恶的人。我必须忏悔并净除这些业且修持佛法”。曾传授密勒日巴巫术的喇嘛,指示密勒日巴去见马尔巴大师。密勒日巴持着强烈的求法心,去拜见马尔巴,即世就成就了正觉。 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有些人在遭遇了困难与痛苦的重创后,厌倦于红尘,于是拜访师父接受教诲,进而单独闭关,勤奋修持并成就菩提道三要道,达到密续极高的证悟,最后成就正觉。类似的故事层次发生在许多人身上如在家人、比丘及比丘尼。起初,他们并没有完全献身于法的意向,但因遭逢重大变故使他们产生完全会离的心。后来,他们成了虔敬的佛法修行者,不畏艰苦的修持,并成就了菩提道上极高的证悟。

      不只要斷棄造大惡業,盡可能的連最小的惡業也要斷。你欲求的不只是大喜樂,連最輕微的安適也想要,甚至在夢中也是如此。除了不要大麻煩,你連最輕微的不適也不要;甚至是作夢也不要不愉快的夢。因此,你連最微細的惡業都應斷除。

      利用問題來激勵向善

      問題的另一好處是,經由問題你會變得樂善好施。“逆境促使人修善”。困難警惕人們,若不喜愛苦,就必須放棄惡行,清淨過去的惡業,並試著去積功德。遇到困難時,因爲自己實際上要的是無困難的安樂。思維:“如果想要沒有困難的快樂就可變成一個教示,它們激勵自己造善業,即快樂的因”。

      如果生命中一點困難也沒有,你會由于太舒適而轉移意志,不會記得要修佛法。困難——例如被誣告或因病、或因失落而痛苦,使人舍離輪回並嘗試修善。既然連最小的安適也喜歡,那麽就不僅要積聚廣大功德,也要積最微小的善業。如果在食、住、坐、臥四種行爲中,都有機會積聚善業,就應把握每一機會。例如,每次吃喝時,藉著供養食
      4#
      发表于 2008-2-14 05:14:59 | 只看該作者
      [em13][em13][em13][em13][em13][em13][em13][em13]
      5#
      发表于 2008-2-14 05:19:20 | 只看該作者
      別光笑啊和尚,說點什麽呀!
      6#
      发表于 2008-2-14 05:21:06 | 只看該作者
      有什麽可說的,我又不是真的哪樣
      7#
      发表于 2008-2-14 05:26:11 | 只看該作者
      [B]以下是引用和尚2008-2-13 21:21:06的發言:[/B]
      有什麽可說的,我又不是真的哪樣

      你那樣了,說明白點。
      8#
      发表于 2008-2-14 16:28:22 | 只看該作者
      [em3]佛語~~~`````沈默
      9#
      发表于 2008-2-14 16:45:02 | 只看該作者
      看著有點暈`````
      10#
      发表于 2008-2-14 16:55:35 | 只看該作者
      [em8]
      11#
      发表于 2008-2-14 17:11:30 | 只看該作者
      樂與苦都是空性的化現

      一旦認識苦的好處,就會稱它們爲好的,視它們爲好的,會使自己高興。這種快樂,全倚仗自己對問題好處的認知,及將之確定爲好。于是這樣思維:“這不是問題。我不苦,我很快樂”。這快樂源于自己的心,無自性的快樂。那看似有自性的快樂,其實是空的,它的存在全憑自己的感受,及如何將之命名而定。因此,快樂是空性的示現。

      12#
      发表于 2008-2-15 07:54:11 | 只看該作者
      好好學習、學習。
      13#
      发表于 2008-2-15 08:04:27 | 只看該作者
      [B]以下是引用你不懂我的心2008-2-14 23:54:11的發言:[/B]
      好好學習、學習。

      好好的向你學習。
      14#
       樓主| 发表于 2008-2-15 16:46:20 | 只看該作者
      昨晚看了,很值得大家學習,好的的修修心了。[em14]
      15#
      发表于 2008-2-15 17:15:44 | 只看該作者
      好長學問啊~~~
      16#
      发表于 2008-2-15 22:51:49 | 只看該作者
      無聊~~看貼回帖
      17#
      发表于 2008-2-17 17:53:27 | 只看該作者
      [em8]大成智慧
      18#
      发表于 2008-4-5 06:33:15 | 只看該作者
      大智大禹啊
      19#
      发表于 2008-4-6 19:02:00 | 只看該作者
      恩,長見識
      20#
      发表于 2008-4-7 07:01:20 | 只看該作者
      應該好好的看看。

      QQ|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思童網

      GMT+8, 2025-9-10 18:03 , Processed in 1.172062 second(s), 16 queries .

      Copyright © 2003- 思童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4009328號-1 Powered by Discuz!

      快速回複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HoME开心激情电影